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大會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PM2.5和臭氧監測詳細時間表。2012年,中國將先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 2.5和臭氧監測。此外,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旦新的污染指標(PM 2.5和臭氧)開始監測,并形成常規監測能力后,會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實時發布每個點、每小時的數據,接受公眾監督。
此前的數月以來,由北京等大都市空氣質量問題引發的有關氣象環保部門監測技術,乃至具體政策的熱議,已經形成鋪天蓋地之勢。概括地說,由于城市化進程中對空氣治理的忽視,導致空氣問題開始成為從中低產者到潘石屹這樣的財富精英都十分關注的話題。因此,毫不夸張地說,在利益主體多元、利益本身分化的今天,大城市的空氣問題卻幾無爭議地成為大家共同抨擊的議題,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難得的“共識”。
然而,從當前的狀況來看,當龐大的中產階級與掌握較多話語權的財富精英將目光轉向空氣問題時,提供此項公共服務的環保部門并未獲得人們的好評。相反,以北京為主要代表的一些城市因為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與個人的現實感知差異太大,直接導致了人們開始尋求新的監測數據。借助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的背景,一些非官方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開始通過簡易清晰的小軟件得以迅速傳播,這一拋棄政府監測數據的做法,坦白地說,即公民用行動本身表達了對環保部門的強烈不滿。
不過,讓人略感欣慰的是,這一來自公眾的呼聲并未一如既往地銷聲匿跡,而是對政府在空氣監測方面的政策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切實推動作用。12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就要求要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并發布空氣質量標準,抓緊做好增加PM 2.5監測指標的準備。而此次召開的環保大會上,也正式明確了直轄市與各省省會城市監測PM 2.5的時間表,消息一出,在迎來民眾肯定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政府與民間良好互動對于出臺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民眾訴求方向的轉變,空氣的監測問題可能將結束政府唱“獨角戲”的情況。此前在坊間傳播的非官方數據因為有了國界的阻隔,而多少碰觸了政府與民眾的神經,但是,空氣監測在技術層面并不應該夾雜任何政治因素,而僅僅需要一個科學技術的支撐即可。也因此,包括達爾問求知社在內的一些國內民間環保組織開展的民間監測空氣行動,就顯得非常必要。表面來看,民間的監測行動在科學力量的占有上顯然與政府機構難以匹敵,例如一臺官方監測儀器的價格是70萬,而民間的一臺只有2.5萬,價格上的懸殊也使得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吳兌略顯輕蔑地指出:民間檢測沒什么意義,完全是兒戲。
但深入一層觀察,民間監測行動的意義正如達爾問求知社創始人馮永鋒一語道破的,是為了破除信息的壟斷與專制。正如法國哲學家福柯敏銳地指出,知識與權力之間處于相互轉化的狀態。同樣,信息的獲取與發布本身也是一種施展權力的體現。在空氣監測問題上,僅僅由政府獨家掌握和發布空氣質量的數據,這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基于信息而形成的壟斷。由于空氣質量在本質上隸屬于公共服務范疇,與軍事機密無涉,這就為民間監測行動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也為提升空氣質量這一公共服務的水準提供了競爭的空間。
眼下,民間的監測技術固然簡陋,監測力量也遠不能說強大。但是,民間監測力量的集聚形式與動力是不容輕視的,一旦政府在空氣監測問題上依舊怠慢,這勢必將激起民間更為廣泛的質疑之聲和更為強烈的挑戰欲望。屆時,民間行動非但不是兒戲,反而將坐看環保部門如何繼續流失來自民間的信任。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政府必須摘下傲慢的面具,傾聽民意,同時重視民間力量,在與民間良好互動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