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查顯示,這起重大事故是“設計缺陷,審查不嚴,處置不力”釀成的責任事故,徹底顛覆了之前的“天災論”,承認慘劇發(fā)生是因“人禍”而起。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原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原局長張曙光、通號集團副總經(jīng)理等54名責任人受到處理。(12月28日《新華社》)
靠冗長而生澀詞匯堆砌起來的報告,也許能夠還原這場動車悲劇背后的真相,卻永遠也不可能還原那場事故中40名逝者的生命,以及這生命背后所承載的幸福生活、天倫之樂。對于事件真相的調(diào)查工作而言,報告是個結(jié)果,但是對于事故造成的傷害以及動車安全的隱憂,卻永遠不會有結(jié)果。
而對54名責任人的懲處,雖然嚴厲的問責能夠給這場事故予交代,但“人禍”從來都不只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錯誤,更與為他們犯錯提供土壤和環(huán)境的體制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正如腐敗,并不是因為懲處了貪官就意味著鏟除了腐敗。動車的安全隱患,并不會因為這54名責任人受到嚴厲的處理而消弭。責任人可以停職,但是動車以及維系動車運行的體系不可能停擺,處理責任人從某種意義而言,可以給既成的傷害一個交代,卻并不能成為未來的定心丸。
還原真相,無論是對于隕落的生命還是驚魂的旅客,無論是承受次生痛苦的家庭還是懷有正義焦渴的民眾,這或許都是某種寬慰。“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權(quán)力夢囈、掩埋動車車頭的魯莽之舉,讓我們都體會到了了解真相的艱難。現(xiàn)在調(diào)查結(jié)果算是還原了真相,但真相絕不僅僅是民眾的唯一訴求,這只是為死者討一份尊嚴。如今,調(diào)查結(jié)果出來了,死者的魂靈可以安息,但生者并不會因此得到慰藉,對動車安全的憂慮依舊是隱藏在民眾內(nèi)心的陰霾。
生命的代價能否避免在同樣的軌道上再次上演,這是動車事故調(diào)查報告后必須正視的問題。也許,伴隨著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公布,“7.23”終將會成為民眾記憶中的符號,血淋淋的現(xiàn)場慢慢變成周年祭、十周年祭的儀式,最終隨著時間淡忘,而成為遺失的苦痛。但可怕的是,如果這場事故不能真正觸動公共安全的神經(jīng),倒逼公共治理者敬畏生命、保障安全,那么這場被淡忘的傷痛記憶,也許會成為明日悲劇的背景資料。比如克拉瑪依的那場大火,“領導先走”的悲情,如今依舊成為各種悲劇的敘事背景。
動車事故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對于動車安全而言,只是治理的開始。時間總是無情物,小伊伊會慢慢長大,被動車災難驚魂的旅客會因幸福的生活而沖淡這種恐懼。他們遺忘傷痛是因為更積極的生活,但是公共治理者如果也因此學著遺忘,那么生命為速度和失誤獻祭的悲情難免再次上演。那些被問責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們只能對過去負責,但并不能對未來負責。
這份動車事故調(diào)查報告,也許可以還原真相,但卻永遠無法還原隕落和被傷害的生命。真相也許是奢侈的,但是對于民眾而言,內(nèi)心最重大的訴求,還是希望這種血淋淋的真相不要再次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旅程中,我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