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4月2日消息(記者蘇鈴)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當新型城鎮化被期待為中國經濟下一輪的最大潛力時,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回應,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但是,二元戶籍制度將每個人打上了不同的戶口標簽。
新型城鎮化能否承載人們的城市夢想?在奔向城市的道路上,我們要如何越過戶籍的關隘?昨天,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各方就戶籍制度改革進行了討論。
一個小小的戶口本,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用擬人的方式打開戶籍制度改革的話題:
黃守宏:這個戶口本你別看只是一個本子,他實際上上面承受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無論是區域之間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差距,無論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等等等等很多的問題。所以這個小本子可以說承受著不可承受之重。
有數據顯示,中國的城市化率2011年已經突破50%,但如果按戶籍人口算,城里人實際只有35%。農民進城工作,但無法享受與城里人相同的教育、醫療、養老待遇。打工子弟小學總是被關門,找工作、買房子也總是被人問有沒有本地戶口。在戶籍制度改革的路徑上,國家已經基本上放寬中小城市,難點在于大型和特大型城市。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
劉曉光:你要是放開可能不是一千萬人,可能是兩三千萬人。水、電、氣、交通他是無法承受的。這筆支出,是從來源地支出呢?還是從中央特別財政支出支出呢?這要有一個具體的路徑的。
世界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吳卓瑾特別提到了北京、上海的外來工子弟教育問題:她說,同樣是外地人,富人能買房子上好學校,而窮人的孩子從教育上就失去了平等的競爭。美國也有很多的非法移民,他們雖然身份是非法的,但他們的孩子卻和美國公民的孩子有一樣的待遇。外來務工者參與了城市建設,理應分享相同的果實,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認為,搞不好這個平衡,城鎮化很難推進:
黃守宏:在改革當中涉及到既有制度的調整。比如異地高考制度討論議論很多,實際上這個事情跟戶籍制度也是密切相關,如果不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社會成本的分攤,農民工的城鎮化也好,人口的城鎮化也好是很難推進下去的。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多年從事農村事務研究,他把戶籍改革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移民現象相比較,認為現在城里人不愿意分享福利蛋糕,是戶改矛盾的關鍵:
李鐵:面對改革不是說市長自己反對,是決定這個城市所有戶籍居民,包括這些城市的官員、企業家、媒體人、學者,他們都是這個城市戶籍居民一分子,他們是不是希望有一大批外來人口,還是低收入人口跟他們共去享受這個城市文明生活?我想答案是否定的,30年形成的既定被行政區域分割的公共服務體系壟斷化了,導致一個地區的居民已經形成了一種嚴重的利益排斥,而這種排斥反對戶改的最大難點。
十八大之后,李克強總理曾經外出在恩施調研,和當地人員交談時說,以前希望這里的農民到武漢或者上海打工并落戶,今后更希望他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和落戶。前幾天他在無錫邊上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調研,也感慨這里的農民能夠在小鎮過上城里人的好日子。城鎮化,是否一定意味著向大城市聚集?中小城市發展能否化解戶籍改革的矛盾?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指出,城市發展的某些規律有時很難飛躍:
華生:全世界城市化潮流是農村人進城,中小城市進大城市,有一些規律確實是不可違背的,一個人到什么地方去尋找就業,人家是經過精確的計算的。把成本、服務、方方面面的享受都算到位。為什么跑到上海來,為什么到蘇州去都是有原因的。
華生認為,城市規劃不完全由市場決定,人為規劃必不可少,如果中國城鎮化地圖中重視中小城市活力,就要在政策上向他們傾斜:
華生:要不要引導、要不要規劃,要,但是要言行要一致,你不能說你嘴上說要往小地方去,大投資、大項目、大機關、大總部統統都在特大城市里面,每項目后面都是跟隨著無數的投資,投資就帶來了就業,是就業引導人往什么地方去,如果說北大辦在蘇北的一個鄉下,去的人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