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戴相龍在參加博鰲論壇時表示,目前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為2.3萬億元,其中社保基金總額約9000億元,補充養老金為5000億元,合在一起不足我國GDP的5%,“靠公共養老金養老根本是不行的”。戴相龍建議,一方面國家應加大國有資產劃撥力度,擴大全國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同時,選擇適當時機考慮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推遲養老金領取年齡。此前,他曾在多種場合做出上述呼吁。(4月8日《新京報》)
在戴相龍先生的建議中,加大國有資產劃撥力度,擴大全國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公眾無疑是非常贊成的;事實上,要彌補養老金缺口,最可行的辦法之一就是劃撥國有資產,提高國企分紅比例,以及加大財政補貼投入。現在的問題是,已經達成社會共識的辦法始終舉步維艱,要想讓國企吐出更多利潤比做什么都難;反倒是遭遇公眾強烈反對的延遲退休,被相關專家和政府官員不停提及,大有馬上就會進入實施的勢頭。
曾經,為了證明延遲退休的合理性,相關專家列舉了很多理由,比如“緩解勞動力不足”,比如“應對人口老齡化”等等;可是,無論延遲退休的說辭多么動聽,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想減少養老金支出,以彌補其巨大缺口。因為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延遲五年就是1000億元,十年就是2000億元。被“揭穿真面目”之后,相關專家似乎也不再提那些動聽的說辭了,承認延遲退休就是為了省錢,因為“靠公共養老金養老根本是不行的”。
問題是,為什么不行呢?是因為繳費的民眾繳的太少了領的太早了?顯然不是。養老金形成缺口的原因無非三個:一是要還舊賬,因為現在很多領取養老金的老人,之前并未足額繳納養老金,而是直接以超低工資的方式“貢獻”給了國家;二是現在仍有相當大的群體不繳一分錢養老金,雖然機關養老金由財政直接支付,但因為他們養老金超高又不參與社會統籌,使養老金盤子失去了重要的供血來源;三是養老金打理不當收益極低,以至于連放到銀行存定期都懶得存,養老金收益跑不贏CPI,非但沒有增值反而貶值了。
對應的,要彌補養老金缺口,至少有三條路徑:一是劃撥國有資產、提高國企分紅、加大財政補貼以還清舊賬,改變新人為舊人發放養老金的模式;二是改革養老金雙軌制,像取締公費醫療一樣取締機關養老金,全部參與社會統籌,給養老金“造血”;三是加強養老金投資管理,嚴格資金管理紀律,保障養老金的基本投資收益,爭取“讓錢生錢”。現在,相關部門對這三條一條都不做,卻唯獨將原本不相干的延遲退休放到臺前來拼命“烘烤”造勢,這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雖然延遲退休遭到社會公眾一致反對,但從不自己掏錢繳社保的既得利益者以及御用專家們,仍在不停地為延遲退休鼓與呼。我們不禁想要反問:既然你認為延遲退休是我們應盡的公民義務,為什么不先從自己的特權福利開始下刀?養老金雙軌制為什么不能取締?公務員因何不繳一分錢社保卻領著最高的養老金?憑什么總是要求普通勞動者做出利益犧牲,享受特權福利的政策制定者們自己卻不愿做出榜樣?一句話,要延遲退休,就先并軌養老金。否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違背民意強制實施只能是與民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