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煙臺訊 5月20日上午,在兒子去附近的煙臺叢林集團上班之后,70歲的欒增德像平時一樣,來到樓上兒子房間清掃衛生。
欒增德是煙臺龍口市諸由觀鎮前柞楊社區人。去年3月,他們從前柞楊村舊址搬出,遷進了集中修建的社區里,欒增德也因此和兒子成為了上下樓的鄰居,而村里搬遷置換出的土地則用于了鎮工業園建設。
以前柞楊社區為代表,煙臺市目前已啟動涉及821個村、541個項目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而據該市住建局局長鄒長青介紹,煙臺還計劃將全市6800個村莊調整合并為2500個新型農村社區。
如此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上下力氣,也并非偶然之舉。由于低山丘陵的地形特點,煙臺人多地少的矛盾較為突出。該市住建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煙臺近年來城市擴張速度明顯快于人口集中速度,城市人口密度由2006年的1949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011年的1592人/平方公里。
“在這種情況下,煙臺更應因地制宜,在城鎮化過程中突出發揮新型農村社區作用,從而變劣勢為優勢。”煙臺市委書記張江汀說。
今年4月煙臺出臺縱跨7年的全市城鎮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功能區帶動型”城鎮化發展道路,而在這種發展道路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為重要一環。綱要提出,到2015年,煙臺要先完成三年村莊整治任務,讓全市半數農戶住進新房。
“煙臺工業發達,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園區成為了煙臺的特色優勢。”煙臺市市長王良向記者表示,目前,在煙臺全市6個國家級工業園區、10個省級工業園區里,匯集了機械、電子等十大現代產業集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86個。2012年,省級以上園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聚集吸納人口130萬人,分別占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和人口的42%和33%。
隨著園區擴張,附近村莊基礎設施也得到明顯改善。2009年以來,煙臺市累計投入超過69億元,用于城鄉路網、垃圾污水等建設;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3萬套,將農民工納入了住房保障體系,新建改造農房34萬套,綜合整治了2500個村莊的村容村貌。
目前,煙臺已有一半以上的鎮被評為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1200多個村居轉為新型社區。“煙臺市現在的城鎮化率是56.8%,2015年將達到63%,2020年達到70%。”煙臺市住建局的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