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臨潼區將部分相對落后的山區農村整體規劃為“西安臨潼國家旅游休閑度假區”,以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依托,構建城鎮與山水田園間的有序配置,促農民增收、安居樂業,窮山區在綠色城鎮化道路上有了致富底氣,也造福了一方
城鎮化的目的是通過城市優質資源的多重配置,借助城市化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方式,實現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質的改變,這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衣食住行等外在條件的提升和改變,但是這些“物”的城鎮化只是城鎮化的外殼表現,城鎮化更需要內在的內涵提升,“物”的城鎮化是手段,而“人”的城鎮化是目的,更是境界。
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土地,盡管有政府提供的新的社會工作機會和保障,但是農民骨子里的失落感很難去除,對城鎮化不適應也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和權益訴求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保障農民物質利益的同時,積極和農民展開溝通和對話,和農民促膝談心,知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惠民生,只有通過不厭其煩和不厭其細的做農民的思想工作,才能化解心理隔閡,拉近和老百姓的距離,變工作阻力為動力。
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千百年來的熟人社區形態和人際關系生態被打亂了,被人為的分割了,變的支離破碎,這是農民最無奈和最難受的心里感受,盡管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內心深處的歸屬感和家園感卻在失落,如何積極營造和諧的家園感和歸屬感,不僅考驗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更考驗著新型城鎮化的人文情懷,將農民的訴求看成是城鎮化的重點和重中之重,就是一種更寬泛的綠色發展意識。
城鎮化絕不是簡單的“撤村合并,集體上樓”,也不是簡單的由窮變富,更不是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改變;不是寬敞的樓房、方便的超市、清潔的抽水馬桶等等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是安居樂業的有的放矢的人性化的差異化精細培訓、提高生產、生活技能和融入城市的心理認同,從本質上講,是農民心靈的一次洗禮和飛躍,提高城鎮化中農民的人文素養比提高農民的物質待遇更重要,城鎮化的質量最終表現在農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上,表現在人文精神的涵養上,而不是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上,“人”的城鎮化才是城鎮化的最高境界和精神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