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傳說中的40萬億元城鎮化規化投資是否屬實,城鎮化從2013年起進入快車道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對于這樣一個社會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城鎮化是一個吃不得后悔藥的大工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把城鎮化當成個政績工程來推動,則是必須要加以警惕的。
中國人喜歡做政績工程,并且不乏實例。上世紀50年代的大躍進,80年代國企改革的減員增效、超越時代發展的住房制度改革,一哄而上的開發區熱,強拆引發劇烈矛盾的舊城改造等,都屬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政績工程。最典型的事例是那場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躍進,城市中強迫居民砸鐵鍋大煉鋼鐵,農村開辦大食堂宣稱進入共產主義,農業生產號稱小麥畝產超萬斤。大躍進提前透支生產力,大量消耗資源,政治上損害了中國普通百姓的感情,經濟上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60年代初的那場自然災害,與50年代末的社會狂熱不無關系。
政績工程的核心是急功近利。本來要用10年完成的事,非要3年就必須做好不可,本來要用50年做成的轉化,非要規劃10年完成不行。比如,大躍進年代為了顯示大躍進的成果,小麥畝產就上了萬斤,這就是逼著當事人做假。農業科技發展到今天,小麥畝產也才千斤,好的能達到1200斤,而50多年前就在黨報上宣傳畝產萬斤,這不是政績工程還能是什么。本來工程是經濟上的事,但中國的工程前面還要加上“政績”倆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掛鉤,發展經濟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為了給個人升遷鋪路搭橋,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這樣的政績工程很危險。
政績工程的要害是不尊重客觀規律。城鎮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過程階段,城鎮化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中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積累,社會發展的輪子進入城鎮化是早晚的事,順理成章。但是,城鎮化又不是件一口能吃個胖子的事,任何主觀的城鎮化規劃,都不免有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之嫌。近年來有一個口號叫跨越式發展,其含義大約是可以不按一步一個腳印的規律蹦著高地發展,但這種跨越式的結果,往往是跨越完了再回過頭重新邁步。鐵道部劉志軍以提倡鐵路跨越式發展聞名,他真實的目的是在快速發展中快速撈錢,最終的結果是鐵路事故連連、鐵道部被迫永別歷史舞臺。
城鎮化之路在中國不可避免。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是最為恰當的對策。那種出個宏偉規劃、弄個投資額度、限個完成時間、立個軍令狀的辦法,在城鎮化這件事上,不太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