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南京市國土局發布1109、1110兩宗地塊收回公告:稱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原下關區濱江2號地塊的使用權,這幅地塊是中冶置業拍下的2012年全國總價地王。據悉,這兩幅地塊正是曾以56.2億元天價出讓的南京濱江2號地塊,當時被稱為“年內新總價地王”引起關注。(中國廣播網2013年7月6日)?
北上廣頻出地王大家早已屢見不鮮,而剛剛進入7月,3日,北京、上海兩地又雙雙拍出天價地塊,再次刷新了兩地的“地王”紀錄。其實“地王”頻現危害極大,只會變相鼓勵政府拆遷賣地,促漲房價,危害整個房地產行業,直接受害者是廣大民眾,如此高價房,普通民眾只能望房興嘆了。
但是南京地王事件,僅僅距競拍七個月零5天,戲劇性的事情發生,轟動全國的天價地王卻因城市規劃變更而收回,是笑話嗎?還是民眾弱智?抑或是地方政府為了抵制房價而做出的明智之舉呢?還是開發商中冶集團對南京未來市場沒有好的預期。若真如此,南京房價下跌,則是南京民眾之幸福也。
不過,事實好象并非如此,要知道去年央企中冶集團可是以底價競得該地塊的,也就說明,這塊地沒有抬標,政府出價就是56.2億元,56.2億元的地塊規劃,視同兒戲,說變就變,六朝古都的南京,城市規劃還有章法沒有,何以就能朝令夕改呢?誰又能為這朝令夕改付出的成本買單呢?
媒體報道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去年,國土部召開的2012年房地產調控情況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長廖永林即表示,各地要避免在住宅、商服用地供應中出現異常的高價地。“避免出現所謂地王誤導市場。”?隨后,國土部開始對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區濱江2號地塊進行公開調查,南京市有關方面負責人也就該地塊開發情況前往北京向國土部進行解釋,接受質詢。?
而另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停止出讓,另外的原因可能由于拍下地塊的母公司中國中冶(行情,資金,股吧,問診)近兩年的財報也不甚理想,2013年1月公布的業績財報中,該企業2012年虧損額達72億元之巨,對于南京濱江地塊的巨額投入也有“捉襟見肘”之嫌。
其一,若如報道果真如此,南京市政府只是為了面子,迫于壓力才收回地塊的,是否行政成本太大了呢?當然南京市政府也要回答行政成本到底有多大?另外,為了面子,置上級督查事實于不顧,以規劃變更詭辯示于民,不知以后將以何取信于民呢?
其二,若是因為中冶集團去年虧損額太大,以至巨額投入“捉襟見肘”,那南京市政府何以又要可憐中冶集團呢?那可是地道的企業行為,企業行為就是有虧有賺的,換句話說,中冶集團在2010年,下關濱江1號地塊和3號地塊開發中,大賺其財,可向市政府上交過紅利否?若不然,中冶集團若無力開發,違反合同規定,南京市政府大可將56億收歸國有,土地無償收回才是。
到底是南京市政府草率,還是央企中冶集團草率呢?南京56億元地王事件不應該就此了結,很多問題必須理清,值得懷疑的是,是否里面的水很深,還是有不能說的貓膩呢?一邊是國字頭的央企中冶集團,一邊是副省級城市南京市政府,誰會為此承擔相關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