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基本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推進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落得住”“轉得出”……
也許這些詞匯和內容在普通市民看起來有點“專業”,其實,這些政策,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急迫
城鎮基本服務
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很急迫
在城市打一個電話,急救車15分鐘能到,在農村就很難。而這一問題,有望在我省部分地區率先得以緩解。
12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堅持一、二、三次產業復合和經濟、生態、人居功能復合的理念,推進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
“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不僅城市要有,農村也要有。”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說,用更多的資金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是件好事,而條件好的地區,應該盡快為農村提供公共設施和服務。
此外,全會提到,城鎮基本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張占倉以鄭州城中村舉例:“鄭州有些城中村是比較大的,但不是按城市去管理的,道路不通、人口居住密度特別大,下雨下雪積水很深。雖然在城市內部,但沒有享受城鎮基本服務。”
他說,城鎮基本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是比較急迫的。要從體制上調整,把這些區域納入城市管理,建筑納入城市規劃。
受益
逐步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老國營廠區居民可能獲益
在張占倉看來,因為“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逐步得到破除”這一政策,鄭州國營棉紡織廠片區的老職工們或許可以獲益。
全會提出,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56%,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成效顯著,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逐步得到破除。
“鄭州一些老國營廠,棚戶區多、住集體宿舍的人多,下崗人員不好就業,收入水平低,甚至靠低保維持生活。”他說。
他認為,這一部分人,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的。
“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去解決低收入群體就業問題。這種集中連片棚戶區問題,要盡快解決。”他說,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歷史原因造成的收入水平比較低的群體,政府要有計劃地幫助他們就業。
解決
“進得來”“落得住”“轉得出”解決城鎮化后顧之憂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六大任務,“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被列在第一位。
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推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落得住”“轉得出”。
省科協副主席、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梁留科認為,實現人的城鎮化,前提是產業支撐,到城里來了,有事兒做,在城里留下來。
而進城農民在農村的權益得到保障,就解除了后顧之憂,如果在城市生存不下去,還有退路。他認為,基礎公共服務,則提供了安心生活環境。
“為什么每年大批農民工流來流去,就是因為城市體制沒有接納他們。”張占倉說。
鄭州學生到上海上大學,在上海就業安家了,但戶口還在鄭州。
“有些地方戶籍人口管理信息滯后很厲害。由于種種原因形成的人口流動,要有符合實際的管理辦法。”張占倉說。
目標
城鎮化率目標定得并不高
旨在保證質量
全會認為,城鎮化水平低、質量不高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的癥結所在。
“河南是中國的縮影,但也比較獨特,城鎮化水平低。”梁留科說,此外河南還面臨兩難選擇,既要實現城鎮化,又要全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保護基本農田。并且,城鎮化不是為了消滅農村。一些富有歷史內涵的城鎮、農村,是需要特別保護的,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區域,要注意保護生態。
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深入推進“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建設。
“一個載體、三個體系”,是指以產業集聚區為主的科學發展載體和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這是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我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
12月20日,省發改委通報了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情況。通報顯示,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對促進全省經濟穩步回升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前三季度,產業集聚區投資增速穩中有升,重大項目拉動作用突出。全省產業集聚區完成投資8940.2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鄭州航空港、長葛市、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林州市等7個集聚區完成投資均超百億元。
“城鎮化和產業發展是互動的,技術創新,使產業提升,轉移人口層次就高,城鎮化質量就高,產城融合效果就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建國說,“一個載體、三個體系”與中央精神一致,并具有河南特色。
全會提出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48%;到2020年,力爭達到56%。
王建國說,這也是河南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的。“前者是十二五規劃目標,而河南城鎮化落后,有一個追趕的過程,達到后一個目標要年增長1.6%,這實際上比以前定得還低,因為要保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