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譚少容報道) 深受各界關注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六大任務,其中一項任務是“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崇法接受《城市化》采訪在對這一任務進行解讀時說,中央提出“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這一任務,實際上是要求按照城鎮化自身的規律,恰如其分地引導城鎮化進程。
袁崇法認為,因為城鎮化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涉及到社會領域很多問題。以往在城鎮化過程中過于注重物態的東西,對于人這一因素沒有很好地研究。城鎮化本身是一個階段性的歷史過程,城鎮化速度的快與慢,城市規模究竟有多大,城市布局如何考慮區域協調與重點優勢等,有很多文章可做。
盡管我國鎮化處在高速發展期,但已經進入后半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20%左右,現在已經到53%,要達到城鎮化率70%這一趨于穩定的狀態,還有不到20個百分點。對此,袁崇法指出,與前一階段相比,后半程城鎮化面臨著完全不同的挑戰,具體如下:
一是產業結構不一樣。過去以裝備制造業、重化工、傳統加工業為主,這些產業已經普遍出現了產能過剩,未來產業更多集中在服務領域、新型產業領域。不同的業態對人口集聚的要求不同,由此形成的城鎮形態和分布也不同。
二是消費需求不一樣。過去在溫飽階段,人們是以滿足物質需求為主,現在逐步進入小康階段,人們的需求更多的是在非物質領域,在分享型、共享性領域,在精神文化領域。從而對公共服務領域產生更多的要求。
三是社會基礎不一樣。過去城里的人基本屬于無產者,現在很多人至少有一套房子,社會主體人群成為了有產者,而且還能通過房子不斷實現增值,造成人與人之間收入差距的因素在增加而不是減少。合法渠道形成的收入差距社會能夠認可,但人們的訴求更多地要求有效保護個人資產和財產,要求各種投資機會平等,要求競爭公平、公正、透明。
四是社會訴求不一樣。衣食足知榮辱,溫飽以后的人們將越來越關注尊嚴,更加珍視人格,維護自己擁有的權益。也開始更多關注周邊的事物,更多地要求公共政策制定及執行的知情權,要求擁有權力并有更多機會發表意見或建議,能夠參與城市社會治理與管理。
他說,新型城鎮化是否按照以往的模式往前推進,還是必須突破路徑依賴,有所變化,需要深入研究的。僅在嘴上喊喊口號,實施層面固守老套路,不作調整,城鎮化還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