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各界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已形成普遍共識,但經濟結構調整的實際成效卻并不顯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和有效路徑在哪里?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殷德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難點與路徑研究”,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以城市化促進政府轉型
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在后進國家實現經濟趕超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當經濟趕超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要適時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讓市場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課題組提出,依靠城市化促進政府轉型。
殷德生表示,“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政府的支出結構也會改變——從大量生產性投資轉向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一般認為,在城市化率達到50%左右的水平后,政府目標和約束條件將會發生明顯變化,公共福利成為政府目標。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剛超過50%,正處于依靠城市化進程推動結構調整的黃金時期。課題組據此提出,應當以城市化促進政府對衛生、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服務等公共產品的供給,帶動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
經濟結構調整有兩個路徑
課題組在階段性研究基礎上提出,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要由投入驅動轉向效率驅動,“高效城市化”和“高效工業化”是實現效率驅動的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
目前,扁平化城市結構已經影響了中國城市空間資源的配置效率。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沿海地區和大型城市的空間效率均高于內陸地區和中小型城市,中小城市相對分散的格局限制了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空間效率的提高。
課題組建議,一方面,需要促進大城市能級提高、發展城市群;另一方面,在各城市之間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通過這種空間配置的“高效城市化”,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課題組表示,“高效工業化”以技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為導向,核心在于要素的市場化和全球化配置。這不僅需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有賴于技術進步和市場開放,同時還要依靠市場制度創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試圖通過制度創新和全面開放提高要素市場效率,實現要素在全球市場的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