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準入門檻仍然高不可測,但民營銀行開閘的基調足以讓民營資本亢奮不已,并踴躍提出自己的申報方案。民營銀行的破題帶給坊間資本無限遐想,必然會受到熱烈追捧,但這種逐利本性正如同硬幣的兩面,將會給未來的銀行業帶來一些潛在隱患。
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的消息,新年伊始銀監會再度明確,2014年將試辦由純民資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首批試點僅有3到5家、成熟一家批設一家。盡管準入門檻仍然高不可測,但民營銀行開閘的基調足以讓民營資本亢奮不已,并踴躍提出自己的申報方案。目前已有超過70家民營銀行的名稱獲得預核準,且有30到40家上市公司參與民營銀行的籌建,其規模遠遠超出首批試點的規劃數量。
民營資本對申報銀行牌照趨之若鶩不外乎兩個目的。其一,民營銀行開閘為民間資本打通了進入金融領域的渠道。中國民營資本大都以實體產業起家,但融資成本高企、稅收負擔沉重、經營環境不佳等羈絆因素嚴重束縛了其利潤積累的空間,以至于許多實體企業成長速度緩慢、附加值創造能力低下,不得不長期通過低端競爭博得生存喘息的一線生機。盡管從概率上看短期內各民企順利通過銀行牌照審批的可能性較小,但此舉卻足以提振未來發展信心,是為民營銀行申報熱產生的重要緣由。其二,一旦民營企業獲得銀行業務資質,就可以通過整合實體產業與金融資本打破資金稀缺的常態,為上下游相關企業提供支持,進而推動整個產業資金鏈條的順暢運轉,加速民營資本的壯大蛻變。
民營銀行的破題帶給坊間資本無限遐想,必然會受到熱烈追捧,但這種逐利本性正如同硬幣的兩面,將會給未來的銀行業帶來一些潛在隱患。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民營資本須對市場商機具備敏銳嗅覺,民營銀行也因此會給傳統金融界帶來耳目一新的創意,在市場效率、服務意識、創新能力等方面體現出迥異于國有銀行的優勢。由此激起的競爭氛圍將會對現有金融供給的諸多不足與瑕疵形成有效彌補。但與此同時,恰恰是在盈利的指揮棒下,民營資本難免陷入道德風險的漩渦,不排除將銀行視為自用融資平臺,為關聯交易、利益輸送、投機活動提供便利,加劇儲戶資金的安全風險,擾亂正常金融秩序。
就此而言,在民營銀行的開閘過程中,監管部門須謹防公共金融利益為私人所用,而要根本遏制相關風險因素的滋生和蔓延還需從制度源頭抓起。既然民營銀行“放行”的大局已定,那么相應的退出機制也應當盡早成型。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存款保險制度在促進金融市場競爭、防范擠兌風險方面均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一制度框架下,不同出資性質、不同規模的銀行均會由專業保險機構進行信用背書,其所面臨的市場風險與機遇將會趨同,并在銀行陷入經營危機之初最大限度地保障儲戶利益。可以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與民營銀行準入相關的配套舉措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人民銀行在近日召開的工作年會中釋放出信息,存款保險制度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可以預期的是,伴隨著民營銀行的雛形漸成,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也將步入深水區。(作者系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