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曇華林保護發展的過程
曇華林,全長約1.2 公里,面積約1.02 平方公里,位于武昌老城東北角,為胭脂山、鳳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墻所環抱。地勢起伏,環境優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當年,曇華林里“霧市絕塵,煙嵐枕郭”,風景秀麗。花園山上,“靄園叢秀”曾是鄂城八景之一。武勝門正街,商業繁盛不亞于漢正街。明代衛所、王府,清代衙署、貢院,以及佛寺、道觀,代有更迭,積淀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的底蘊。近代“洋屋”星羅棋布,教堂、學校、醫院,如雨后春筍,帶著異國情調,向人們傳遞著西方文明的信息。江夏民居、西式建筑、名人公館、普通宅院,五方雜處,風格各異,堪稱中西建筑博物館。林則徐修建豐備倉,儲谷賑災;張之洞創辦新式學校,育士儲才。吳祿貞撒播反清火種;劉靜庵集結首義力量。陳獨秀演說革命,董必武組建黨團。賀龍整訓隊伍,郭沫若宣傳抗戰……這里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全國掀起風暴;這里的一山一石,都銘記著歷史名人的豐功偉業。
新中國成立前,被民間稱為外國領地的曇華林地區,不僅集中建造了一批西式教堂、學校、醫院,也是名人別墅高檔民居集中地區之一。晚清時,基督教英國倫敦會在曇華林一側的戈甲營建造了崇真堂。天主教會在曇華林一側花園山的傳教基地占地25.173 畝,建西式洋房20 棟,總建筑面積7632.98 平方米。英國倫敦基督教會1880 年在曇華林18 號創辦武昌仁濟女醫院,占地10.899 畝。曇華林東端街北側是前清“豐備倉”遺址,現為武漢市第14中學校園。東端街南側是美國圣公會于1871 年創辦的文化學校舊址。原仁濟男醫院左側今曇華林17 號是知名人士陳時于民國14 年5 月向劉強生購置的住宅。曇華林15號是原仁濟醫院院長葉克誠民國11 年向文金壽等購買的住宅。曇華林21 號是文華學校教職人員洛丹山于民國8年向劉威侯購置。曇華林31 號是“北洋水師”官員以翁謙益堂的堂名于民國14 年向肖功亭購置。這就是曇華林,它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沃土、中西文化并生的花園,也是引領時代潮流的前沿、歷史名人成長的息壤。
1、2003——2006 年,制定保護規劃,啟動保護性改造由學者、專家、媒體力量共同推動的“曇華林熱”,得到市主要領導的積極回應,并于2005 年決定啟動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改造工程,武昌區于2006 年7 月27 日做“曇華林歷史風貌街區項目保護規劃”,同時做“武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6—2010 年)”。2006 年始,市、區兩級政府斥資1.3 億元,對曇華林西段道路和房屋立面進行了整修,修繕了一批優秀歷史文化建筑。
2、2007——2012 年,建設藝術村,促文化產業發展2007 年8 月,武漢博華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籌備打造“曇華林藝術村”,2008 年7 月,武昌區文化產業辦公室給予畫室經營業主房租優惠政策,引進李三漢、劉政德等一批中青年藝術家,各類藝術展覽、創作、培訓、藝術用品專賣、藝術沙龍會所等40 家。2009 年,武昌區文化產業辦公室規劃 “曇華林藝術村”, 2009 年6 月12 日,武昌區曇華林藝術村管理辦公室曇華林藝術村文化產業發展激勵政策,出臺產業發展指導目錄。2011 年12 日,武昌區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若干政策。
3、2013 至今,綜合培育、開放經營2012 年5 月,武昌文化旅游公司成立,隨后與糧道街辦事處緊密互動。5 月20 日,湖北美院曇華林校區升級為文化創意產業園“曇華林藝術區”。7 月5 日,“走進曇華林,愛我武昌城”中小學生夏令營開營,12 所中小學200 余名師生代表。向全區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做熟知武昌歷史文化、熱愛武昌、宣傳武昌、善于發現“武昌美”、遵守公德、文明有禮的武昌人。2013 年11 月8 日,第二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在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藝術區正式開展。“曇華林”論壇首場取得成功。11 月30 日,省委、省政府共同為曇華林藝術區“湖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授牌。2014 年春,愛在曇華林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由文旅公司牽頭,武昌武漢文化藝術跨界聯誼性沙龍開始活動,藝術節在籌備中。
二、保護發展實踐的不斷深化
1、統一規劃、改造催化、自發成長第一階段與國內眾多歷史街區保護同步。
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興起、政府主導、開發商主體的模式在全國鋪開,大量歷史街區被當作“危舊房”成片拆除。同時,國家頒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定》,和部分歷史名城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性改造(天津意式風情街,1998;上海新于地,1999;成都寬窄巷,2003;)相吻合。
不同的是,新天地、意式街和寬窄巷都是同類歷史建筑緊湊集中,便于由一個主體實施改造。而改造的結果是將原住居民遷出,街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立面之后引進新商業業態。而曇華林由于街道長、街區廣、歷史建筑散落其間,加上黃鶴樓對于武昌古城限高等原因,整個街區由一個主體實施拆遷改造幾無可能(盡管有“1500億打造”之議),便留下了“政府規劃森林,民間生長樹木”的可能。文物建筑得以修復、基礎設施得以更新、民間創意力量得以成長(如大水的店、古街郵局、徐刀刀等)。
第二階段與各地發展文化產業同步。也是按照成立運營公司、騰挪產業空間、引進知名藝術家的方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深圳觀瀾版畫村,2007)。第三階段,看似各地通行的方式,如成立文旅公司、舉行雙年展、申報省級文化園區,但從主體到理念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歷史名街保護突破了單純的產業思維(與當地中小學校本教育結合);名街保護超越單純的政府行為(長江人藝發起蓋章行動);滿足市民不同層次的需求(加裝座椅、添置“馬槽”等懷舊景觀);街區整治和管理中引入公眾參與(停車整治);與武昌武漢各種藝術門類人士機構特別是民間機構開展廣泛交流。
2、從文化園區到城市文化
武昌文旅公司一方面在經營曇華林藝術村,如物業管理、環境整治、景觀設置,一方面隨著曇華林的發展而將自己的視野投向武昌區更廣闊的空間。從一個項目的管理運營到整個城市的文化大發展,因為在曇華林這個“place”的后面,是武昌、大學城這個“space”。
2014 年春,文旅公司組織區內文化藝術機構的跨界交流,許多同城的藝術家由此相識。大家相互交流了各自的工作,對于發展文化事業提出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并形成了長期的聯誼活動機制。
體制內有實力,體制外有活力;政府有意愿,民間有需求;“條條”控制資源,“塊塊”整合資源;大學生走進“審美第二課堂”,曇華林個性愈發鮮明。以曇華林為紐帶聯系起來的不同門類藝術家,將成為高教審美教育的一支援軍,在幫助教育改革的同時,將自身的發展引上更為寬廣的道路。
3、從園區管理到社區共治
文旅公司與糧道街辦事處緊密聯動,開始從藝術區的管理轉到整個社區的共治。一個有生命的、全息的、真實的城市文化街區正在發育成長之中。這個街區不是一個“項目”,更不是“新天地”、“楚河漢街”、“漢陽造”那樣的有一個主體運營的商業項目,而是一個擁有厚重歷史,重新煥發新生的城市組團。是一個社區、一個社會。
三、曇華林引發的思考
1、敬畏:歷史街區是復雜的有機體簡·雅各布斯把事物分為“簡單的無機體”、“復雜的無機體”和“復雜的有機體”,城市,特別是像武昌這樣的歷史文化古城,無疑是復雜的有機體。單純以“歷史街區”、“文化產業”為名的關照都是管中窺豹。這樣的有機體,其成長自有其基因,“特色”是基因的,需要我們傾聽、領會、感受,人們能否憑著有限知識做出一個“特色”的判斷、然后將這個特色“打造”出來呢?打通云架橋路,政府對鋪地石材的紋理方向都格外小心,生怕簡單決策造成遺憾。充分表達了當下地方政府的敬畏之心。
2、慎重:保護復興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中國大城市核心區中為數不多的歷史風貌尚存的街區,曇華林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層、全面涉及各種法律政策體制問題、對于我們認識城市、認識文化具有百科全書式的價值。
對待曇華林這樣的街區,單純以“保護”、“改造”、“更新”的手段都嫌片面,一定是一項融保護與復興為一體的系統工程。這項系統工程內部涉及:空間、社會、業態;外部涉及:整個武昌、武漢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消費群體、產業群體。大城市核心區的衰落與復興、產權國有下歷史文脈的承續、文化區與居民區的共存、街區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呼應、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互補,所有這些關系如果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復興中得不到回答,那么保護和復興能否實現呢?
因此,武昌區對于將曇華林作為一個“舊城改造項目”外科手術式的做法,非常慎重。例如斥資多少億元打造一個什么街區這樣的想法,已有不少,但武昌區皆按兵不動。
3、智慧:政府在文化發展中的職責
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武昌區政府對于歷史街區保護發展持敬畏與謹慎態度(如汪澤故居修繕后的反思);不斷地調整曇華林保護與發展的主體、不斷地調查研究、不斷地調整定位,并且以開放的姿態招善智,傾聽與考察其他城市的實踐。
引進什么功能(餐飲、酒店、音樂酒吧)?這些功能進來之后會不會影響到曇華林的調性?引進什么樣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提高市民審美水平,特別是轄區內百萬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塊塊”如何激活“條條”內的人力資源、盤活體制造成的閑置空間?曇華林以其豐富性、復雜性提示我們對于城市認識的有限、倒逼政府城市管理職能的完善、倒逼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型。
小結:
曇華林歷史街區與全國眾多同類街區一樣,源自民間發起的文物保護情懷,始于政府的規劃和基礎設施改造,繼之以文化產業的園區建設。所幸的是,曇華林街區范圍廣、武昌區政府對歷史街區抱持敬畏與謹慎態度,使民間藝術力量得以自發成長、文化業態與原住居民相安共處。武昌區政府的專職機構與基層組織以保護復興曇華林為契機,與城市中官方與民間各文化藝術機構、與武昌大學城內各高校、與轄區居民開展多層次互動,開始了一個真實的、永續的城市文化與社會的建設,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復興。
曇華林案例專家互動交流
韓林飛———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系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北京都市筑景設計研究院院長
馬立安——美國文化人類學家
許啟彤——武漢市武昌區副區長
李津逵——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深圳城市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韓林飛: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有這樣的街區出現。我在1998 年回國的時候,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南寧的歷史街區。如果按照當初的思路做下來可能會更好一些。但是,因為政府是比較急功近利,老百姓也是需要迅速取得回報。我們的意圖沒有完整執行,所以效果不甚理想。歷史街區大都在城市中心區,商業價值和關注度都非常高,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僅關注其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歷史價值和城市文脈的傳承。我們想想在一個城市中,特別是一些小城市,歷史文化的東西還有多少?
從1998 年回國,到現在大概10 多年,我們研究院做了70 多個農村的村莊改造。我們調研得到的結果是,1949 年留下來的房子不到1%。不要說明清的了,民國的房子都很少。能挖到一些地基,把它保留下來,這個非常困難。因為政府說這塊地可以蓋房子,為什么要把這個地基留下來。哪怕把房子的格局擺出來,也要給后人看一看當時人的生活怎么樣。這種保護和傳承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如果都是新的,都是現代化的東西,而沒有歷史的和自身文化傳統延續下的建筑遺產的展現,我們今后會非常的愧對民族,愧對于我們的文化。就像歐洲世界歷史研究的觀點,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不到三千年的歷史。可是我們的考古發現,沒有真正有實物價值的東西證實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今天這條街的保護就會給后人看到我們的歷史是傳承的,是有實物價值的。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感嘆。希望在開發過程中,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能把一點點,哪怕說是一個墻頭,一個地基,一個基礎,能作為一個實物展示給后代,展示給后人。
馬立安:我覺得曇華林是一個原始的城市,有生活氛圍。我們住在城市是求生活方便。我們說一些新的住宅區沒有好環境,是因為它不方便生活。
許啟彤:非常感謝主持人,也感謝各位。首先向馬立安老師致敬,向韓林飛博士致敬。我要糾正一個觀點,我們有一些討論上的分歧,但我們不是立場不同的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想到關于武漢的兩首有名的詩,一首是崔浩寫的《黃鶴樓》,第二首是李白寫的《黃鶴樓》。我只是基層的工作人員,沒有太多要跟大家匯報的,只想借此機會談一點感受。
曇華林歷史街區拿到了獎牌,我心里忐忑。主持人讓我發表獲獎感言,我是講不出來的。為什么這么說?我只有兩個感受。第一,我們基層政府對曇華林歷史街區這么多年的辛苦與煎熬中得出的成果,終于得到了城市化國際峰會的認可,讓我們深感欣慰。 第二,我們也有些緊張。因為政府在面對歷史街區的時候,通常只有兩種選擇,沒有第三種選擇,要么就是大拆大建,拆了以后建新城。要么就是坐視不管,讓其自生自滅。我們現在找第三種選擇非常艱難。關于曇華林,我想還是要花幾分鐘時間介紹一下它的背景。武漢在歷史上是一座受到尊重的城市。從孫中山開始就對武漢進行了規劃。到1890 年往后延續的18 年,這一共是30 多年的輝煌時期,形成了直追滬上的地位。還有張之洞老先生的評價。每個城市都有歷史街區,武漢也不止一個歷史街區。因為當時張之洞的思想和實踐讓武漢贏得了尊重。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曇華林。在當年那個時代,西方文明挑戰本土文明的時候,曇華林實現了中華文化向西方文化的應戰,這里的人可以做到中學為主,西學為用。西方傳教士給我們帶來醫療、文化和學術,但本土人在這種文化的輻射下有思想的誕生。
還有三點具體的體會。第一,曇華林跟別的歷史街區為什么不一樣,我只能用我報告時的感受來回答。我一到會,主持人介紹嘉賓的時候,張幼云老師聽說武昌區來了一個副區長,要講曇華林。她馬上站起來說你是武昌區的,你今天講曇華林,我就出生在曇華林,我在那兒成長,在那兒上學,我的學校是25 中,非常優美的一所學校。因此,她馬上給我留下電話,向我咨詢了情況。這說明一個問題,曇華林為什么跟別人不一樣,因為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如果張幼云老師給我一個擁抱的話,我一定把它帶回曇華林。事實上,我們在武漢大街行走的時候,可能會看到一些知名的綜合體,左邊是奢侈品店,里面是一些不知名的外來品牌。作為年輕人來說,它是一個傲慢的貴族,跟自己沒一點關系。曇華林它雖然不是熱情大方的,但它是有知識素養的知識女性,能交朋友。因此,我們走在曇華林的時候,我們覺得它可觸碰,很溫暖,這就是武漢需要的。武漢需要曇華林,曇華林更需要武漢。
第二,今天獲獎不是武昌區政府獲獎,我們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用曇華林教育了武昌區,不是武昌區打造了曇華林。因此,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城市化,尤其是歷史街區的建設,它不是拆建。它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我對曇華林有一點評價,它沒有糾結于歷史,更沒有屈從于現在,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前發展。因此,我覺得我們要敬畏城市,敬畏歷史,向它們學習。在學習和敬畏的過程中,讓它變得越來越好,因此曇華林是我的老師。
第三,我們區委托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幫我們做文化研究的課題,我一直跟李津逵老師強調一個觀點,作為政府,需要一條出路。這條出路是什么?學者們更應該有現實的擔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突破,開始從現實層面策劃一個事情。武漢有全世界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城,這部分群體是曇華林最主要的客人,他們很喜歡這里。比如華中師范大學,他們的老校長是歷史學家。現在曇華林有6 座破敗的老建筑,我跟他們談了多次,他們不理不睬。現在他們的學生提筆作槍,給校長寫信,如果再不理不睬,就要開始新一輪的辛亥革命起義了。所以我們要讓曇華林和大學生聯為一體,有可能讓他們畢業以后留下來,或者是讓他們走出去以后通過曇華林記住武漢,給武漢做貢獻。回過頭來說,我不認為今天獲得典型案例的表彰是一個結果,而是我們跟大家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走出了一條路,曇華林是一個經典案例,曇華林是一個經典的行為藝術,我真誠地邀請大家到曇華林作客,讓我們把這個行為藝術進行到底。
李津逵:太好了!奢飾品店是傲慢的貴族,而曇華林是一個知識女性,一個可愛的鄰家女孩。武漢需要曇華林,曇華林需要武漢。曇華林是的確教育了武昌區。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復興不是單純的建筑問題,曇華林沒有糾結歷史,也沒有屈從現代。我們要創造理念,更需要出路。所有這些話都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詩。只有從心里迸發出來的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詩,才有這樣的擔當。我們大家共同地幫助曇華林去想一想,怎么樣在今天這樣的一種體制環境下,讓它能夠繼續走下去,走行為藝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