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鎮轉移,一些曾經熱鬧的村落人去樓空,甚至名存實亡。有報道披露,最近10年來,我國每天有近百個村莊消亡。這些空心村何去何從?如何處置閑置荒廢的土地和房產資源?(中國新聞網6月13日)
中國的城鎮化道路是我國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也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保障,正確認識我國的城鎮化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是我國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城鎮化”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但又不能將其簡單的理解為“轉移人口”,人口的轉移代表著勞動力的轉移,也代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轉變,它標志著人類活動中農業活動的比重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上升。
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益處是巨大的,城鎮化會造成人口的集中,從而促進市場需求的迅速增長,行業的多元化,進而帶來城市產業的繁榮,城市產業的繁榮和高回報又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和知識的流入,達到百業俱興的目的。城鎮化既能改善中國的貧富差距,也便于公共服務水平、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政府部門的管理,拉近政府部門和群眾的聯系。
然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既造成了很多地區的城市出現了“空城”的現象了,也造成了很多鄉村,出現了人去樓空,名村實亡的現象,兩種現象都表明了,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決不能將城鎮化簡單理解成“圈地、蓋房、造城”這么簡單,必須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土地的有效利用問題,城鎮化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農民遠離土地的現象,那么離開了農民的土地由誰來種,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程度并不高,在很多非平原地區,并不適應大型農機具的使用,而是依靠最原始的手工耕作的生產方式。
第二,經濟來源的問題,離開了土地的農民可以自謀生路,但是社會福利和待遇并沒有保障,如果沒有收入沒有保障,又怎么促進市場的消費。
第三,戶口問題,在小城鎮里,戶口壓力相對較小,但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里,戶口準入門檻非常高,戶口沒辦法解決,很多保障根本無從談起。
第四,孩子的教育問題,農村孩子來到城市,能不能得到公平的教育,今年教師節的禮金都能達到數千元,何況還有各個學習班,提高班的收費,進入城鎮的家庭能不能負擔得起。
第五,養老問題,我國養老的困境已經初現端倪,城鎮化必然會造成更多空巢老人,孩子們去各地打工,老人在農村時還能有土地保證基本溫飽,而在城鎮中,無力打工的老人們能否可以安度晚年,我國社會養老體系仍待進一步健全。
城鎮化道路必須要走,但是既要膽子大,更要步子穩,走得穩,才能保證轉移人口的生活質量,才能讓人口轉移成為勞動力的轉移,競爭力的聚集,幸福指數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