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錦城湖北門豎了個界標,原來這里是成都環城生態區用地啊!”6月16日中午,市民小劉和男朋友像往常一樣手牽手經過成都錦城湖時,發現這里多了一個2米多高的界標,上面醒目地寫著“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邊界”幾個大字。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規劃局獲悉,這是成都環城生態區的首個邊界界標,用于確定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邊界,引導市民共同保護和監督。目前首批100個界標已經確定位置,將圍繞成都133.11平方公里的生態用地邊界設立,計劃于今年7月底完成。
界標具有法律效應首批100個7月底安裝完畢
成都環城生態區是沿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生態用地總面積為133.11平方公里。此次成都錦城湖界標的豎立,僅僅是為環城生態區豎立界標進行保護的開始,目前,第一批100個點位的勘測定點工作已完成,界標樣式已確定打樣,并開始制作,下一步將開展界標的現場安裝工作,計劃于7月底“完成生態用地第一批界標埋設”。
據悉,首批100個界標的安裝點位,將選擇位于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邊界、臨近主要道路出入口和現場安裝條件較好的地點,分布在武侯區、雙流縣、高新區、溫江區、青羊區、金牛區、郫縣、新都區、成華區、龍泉驛區和錦江區。
立界標呼吁公眾參與環保監督
成都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198區域”到成都市環城生態區,近10年間為了保護、建設與管理好這一 最重要的生態綠肺,成都一直在行動,并首次以立法形式保護生態區,于2013年出臺了《成都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這次豎立界標,也是按照條例要求進行,因此,界標本身具備法律效應,同時也是實體化的生態紅線。有了界標,能夠將抽象的規劃和邊界落地,成為實體化具有法律效應的生態紅線,讓公眾共同參與到環城生態區的保護。
有禁區出現下述行為可舉報
今后,在看到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界標的地方,一旦出現如下行為,市民均可向成都規劃局等相關部門進行舉報。
根據《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規定,禁止將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用于農業生產、綠化和水體、應急避難、公共文化體育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之外的其他用途;禁止在生態用地內設置廣告。
另外,在生態用地內實施綠地、水體、景觀等生態建設的,配套建設的經營性和非經營性服務設施總占地面積不得超過0.5平方公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形態應當符合小體量、園林式的要求,其規劃設計方案由成都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確定。禁止將非經營性配套服務設施用房改變為經營性用房。
劃紅線含兩山兩環兩網六片
據了解,成都以前只開展了部分區域的生態資源規劃保護工作,如環城生態區,劃定全域成都生態紅線是對全市的山、水、田、林等生態本底進行規劃保護,讓城市建設永遠不占用生態資源。
據透露,目前全域成都生態紅線已經在技術層面完成劃定工作,但尚需按中央要求進行調整和完善。而環城生態區作為生態紅線的一部分,界標的豎立也意味著成都開始對生態紅線進行實體化,明確賦予生態紅線法律效應和權威性。
隨著全域成都生態紅線的劃定,未來成都將形成“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生態格局。其中“兩山”是指龍泉山、龍門山;“兩環”是指繞城兩邊綠帶、第二繞城兩邊綠帶;“兩網”是指市域的水網、綠道網;“六片”是指市域內六大發展走廊。
6大濕地年內完工環城生態區增綠地萬畝
從成都市上空俯瞰,一條長達80公里的生態綠肺,環繞在成都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及周邊,這187平方公里的環城生態區,有多個湖泊和濕地,它們串聯成了一條綠意盎然的“翡翠項鏈”。自2011年起,成都市就啟動了環城生態區的立法保護和規劃建設,決定打造“八十公里環城綠廊”,著力建設6個生態湖泊和8個集中水生作物區。自去年5月起,錦城湖、白鷺灣濕地和香城濕地已相繼完工,并向市民開放。
14個湖泊、濕地,已建成3個,剩余11個何時開修?今年2月,在2014年環城生態區規劃建設聯合監督檢查工作動員會議上,成都市政府環城生態辦相關負責人曾透露,今年內將完成6個濕地起步區建設。它們分別是新都北湖濕地、成華區北湖濕地、溫江區金沙湖濕地、龍泉驛區花田濕地、雙流縣江安湖濕地和錦江區白鷺灣濕地二期。
今年內,成都市將在環城生態區50米防護林帶基礎上,為10000畝土地增綠,再栽種100萬棵樹。此次增綠,以“分區、成片、組團”的思路建設,最終形成錯落有致、疏密相宜、季相分明、通透大氣的200米生態景觀帶,有效改善環城生態區環境。此外,在200米生態帶和農田保護區外的土地,各區(縣)按照“建筑只減不增,綠量只增不減”的原則實施綠化,確保環城生態區內無荒蕪和裸露的土地。相關新聞從天府廣場半小時抵攏香城濕地
隨著成都“3環16射”快速交通路網構建,市民出入主城區將更為便捷。待6湖8濕地全部建成開放后,市民如何能快速抵達?根據規劃,環城生態區建成后,將形成“快速通達、慢行體驗、無縫接駁”的綜合交通系統,使市民來得了、進得去、留得住。
具體來看,快速交通依托城市快速路規劃9處交通轉換樞紐,各樞紐均配套大型機動車停車場和游客服務中心,有機接駁地鐵、公交、大巴等快速交通系統與綠道。另外,慢行交通將規劃300公里慢行綠道網絡;雙環互聯則在繞城高速兩側形成綠道雙環;全域貫通是在環城生態區內形成滿覆蓋綠道體系;還將規劃9處包含機動車(含旅游大巴)停車場、非機動車停車場的靜態交通設施。總體來看,環城生態區的交通系統為:兩環—三環路、繞城高速;八軌—8條地鐵軌道(1、3、4、5、6、8、9、10號線);二十八射—28條快速暢達的放射狀骨架道路。
以香城濕地為例,新都區環城生態辦相關負責人透露,市民從天府廣場出發,如果不堵車,半小時便能到達。她告訴記者,香城濕地規劃面積3000畝,目前一期工程1080畝已完工,并向社會開放。她透露,如果市民想去體驗一把濕地美景,駕車走龍青環線最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