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到北,由山入川。進農田、看水利,憶往昔、話前景,7月初,經濟日報采訪組踏訪古絲綢之路所經的寧夏固原、中衛、吳忠、銀川4市,“西海固”被人們時時提起。
西海固,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秦漢時期,這里“阡陌成群,牛馬銜尾,羊群塞道”。然而,由于氣候變化、戰亂頻繁和過度開墾,這里日漸荒涼,“苦瘠甲于天下”。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將其列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1982年,“三西”(包括寧夏西海固,甘肅定西、河西)扶貧開發啟動,開創了我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扶貧開發的先河。30余年艱苦奮斗,30余年山川共濟,600萬回漢群眾共同譜寫了西海固扶貧攻堅的壯麗篇章。
“三西”建設之初,國務院制定了“有水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方針。“水路”指發展灌溉農業;“旱路”指發展旱作農業;“另找出路”,則指移民和勞務輸出。
這是一場人口數量僅次于三峽移民的大遷徙。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先后組織實施了“吊莊移民”(遷移部分貧困農民到轄區外去發展生產,戶籍關系仍由原管轄縣區管理)、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03.47萬人,占全國搬遷移民總量的八分之一。
7月4日下午,烈日當空。站在葡萄地里,吳忠市紅寺堡區中圈塘村黨支部書記楊國文感慨地說,“我們村現在有130多輛小轎車。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中圈塘村種了7000多畝葡萄,去年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
1999年,楊國文所在的同心縣新莊集鄉龔家嶺村,整村搬出“十年九旱,廣種薄收”的大山,與20萬移民一起,在紅寺堡創造了中國生態移民扶貧開發的奇跡。
紅寺堡區因扶貧而生。1995年,國務院批準立項建設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昔日“大風起,沙塵飛,一碗飯,半碗泥”的戈壁荒灘上,如今已長起一座綠洲新城。釀酒葡萄、設施農業、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2013年,紅寺堡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17元。
“黃河善谷”構想的提出,讓寧夏開創出一條“造血式”慈善扶貧新路。紅寺堡區弘德慈善產業工業園目前已協議引進項目63個,入園企業解決貧困人口及殘疾人就業1960人。在東北方向14平方公里的荒地上,緊急救援物資產業基地正在抓緊建設。
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只有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
銀川市鎮北堡華西村是1996年開始建設的“吊莊移民”村。在黨和政府的幫助及江蘇華西村的支援下,村黨支部書記秋萬全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拓荒創業,形成了種植、養殖、運輸、勞務輸出等4大特色產業。2009年以來,通過黨員致富能手“百富帶百貧”,全村人走向共同致富路。2013年,人均純收入過萬元。
30年漫漫扶貧路,道不盡其中甘與苦。西海固,這塊曾經焦灼的土地,迎來了美麗的重生。
年均降水量不到500毫米,蒸發量卻近2000毫米,固原缺水。但是在固原采訪的3天里,每天都有一場降雨。遠山近樹,蒼翠如洗,讓人難以相信身處以干旱聞名的西海固。當地人說,“生態移民后,通過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西海固的小氣候發生了變化。”
重現綠色的不僅是西海固。截至2013年底,寧夏森林面積達到10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3.6%;沙化土地減少到1774.5萬畝,成為我國第一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區;濕地保護面積310萬畝,成為我國為數不多濕地面積不減反增的省區之一。
向貧困宣戰,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已經打響。按照新的扶貧標準,目前西海固還有100萬貧困人口。201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十二五”時期,舉全區之力,打好35萬生態移民和65萬貧困人口就地脫貧兩場硬仗。
任務艱巨。30多年扶貧開發,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移民騰挪空間有限,受環境、資金、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貧困地區的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優”而無“勢”、產品“特”而不“強”。
為推進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寧夏提出創新六項機制: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完善產業扶貧發展機制、創新扶貧項目資金管理機制、探索創新金融服務機制以及創新社會幫扶機制。今年,寧夏將投入21億元,搬遷生態移民7萬人;投入8.5億元,整村推進500個重點貧困村脫貧致富,并實行考核銷號。
重任在肩,有困難,更有機遇。西海固地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氣候清涼、歷史厚重,這些都是資源。開展文化旅游扶貧,不失為一個多贏的選擇。6月23日,固原市與阿聯酋皇家投資局簽訂項目協議,阿聯酋將投巨資打造六盤山旅游國際休閑度假區。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長方彥對未來充滿信心,“一代接著一代干,我們就能恢復固原水草豐美、商貿發達的樣子,把固原打造成‘現代版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寧夏扶貧辦副主任趙滿禮認為,中國在消除貧困、生態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或可為其他國家提供經驗。他建議,在固原市建立扶貧培訓中心,分享中國尤其是西海固地區的減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