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要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下決心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解讀專家:
曾 真: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城市化研究所執行所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
總書記提出這樣的要求,意味著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在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方面做得還不夠,其中的體制和政策壁壘還很深,距離區域一體化的協同發展這個大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我國當前形勢下經濟發展是各地政府的頭等大事?!罢帧痹诘貐^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主導性作用不容低估,各地政府主體意識空前強烈,競爭發展成為主流。政府自身在長達二十多年的競爭發展中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或稱為“場上隊長”。對資源和政策的“爭奪戰”成為各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京津冀城市群中包含了我國行政級別最高、首位度相近的兩座城市,作為不同的發展主體,在此前的競爭發展中,國家分別給予了這些主體以不同的政策和資源配置,其力度之大、資源能級之高在全國不可多見。競爭發展的結果就是:北京充分發揮了“首都”資源的唯一優勢,不僅強化了行政、文化等“首都”內稟性功能,在高端經濟資源的聚集方面也明顯占據了優勢。天津作為一個重量級的直轄市,以濱海新區為基本載體爭取到了國家一系列重大項目布局和十分顯赫的政策優勢。而河北雖環繞京津,但不是一個城市主體,雖緊鄰京津,但只能依托京津,雖以“為首都減壓、為北京分憂”的高姿態準備承接京津的功能外溢,但真正的“外溢”直到今年才現一些端倪??傊?,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并沒有因為這幾個主體在空間上的緊鄰而出現“一體化”的態勢。顯然,前一輪競爭發展的導向、城市政府作為競爭主體的意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都是今天這種“緊鄰化”而非“一體化”格局的桎梏。
縱觀國內,此前的發展中長三角城市群在實現區域協同和區域一體化方面,路徑最為清晰,“一體化”格局最為明顯,其關鍵在于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有著無可爭議的首位度。上海的龍頭作用、江浙人長期積累的市場意識,使得這個城市群中的眾多城市在功能分工、經濟和產業格局上呈現“雁行”式排布。就連南京、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也對上?!胺狻保贾轂成系娜舾勺髽蚓褪亲C明。在浙江省的積極推動,杭州灣上的這些大橋打通了上海和杭州灣南岸,使得杭州灣南岸區域繞開了杭州、直接對接了上海。浙江人的意識和勇氣值得贊賞。
在美國,紐約和新澤西之間的“一體化”和協同性也讓人十分記憶深刻。交通路網全面對接,就連機場這樣的重大、體面、收益可觀的設施,兩地的共用共享也十分成功。你不會因為離開紐約時其實是到新澤西去乘機而感到有任何的不適,兩個城市主體的協同和一體化由此可見一斑。
從當前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和“一體化”進程來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下決心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重要指示,可謂切中時弊。只有從體制上破除禁錮要素流通的制度性障礙,讓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要素能夠在京津冀間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才能談得上區域的“協同發展”和“一體化”。要真正破除這種限制,城市政府、尤其是這個城市群中級別最高、資源擁有量最大的城市政府,在面對“哪些去、哪些留”的問題時,如何從政策層面“有所為、有所不為”,考驗著這些城市管理者和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也決定著京津冀城市群未來能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