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強調,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我發展的精神在群眾中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近兩年來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頻出,這些創業的種子正成為經濟最鮮活的細胞,它與創新創造結合起來的力量,是中國經濟最持久的動力源。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一些優惠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這里有證書證明帶來的障礙,也有信息不暢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深化改革來解決,也需要相關部門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真正把青年創業放到心上!
在逐年增加的就業大軍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離開“找工作”的隊伍,在創業的土壤中摸爬滾打,CEO不斷涌現。國家層面也出臺了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稅收優惠政策能否“澆灌”年輕人創業的幼芽?懷揣著創業夢想的莘莘學子,能夠借政策之利縱橫商海嗎?
懷揣創業夢
如今,“創業”在年輕人眼里越來越誘人。報紙上、熒幕上的創業故事成為他們明日之夢的腳本,知名企業家的傳記成為他們創業路上的“圣經”,身邊朋友的創業經驗更是成為堅定創業信心的最后砝碼。
晚上11時,王鶴的QQ頭像仍然亮著,旁邊的簽名上寫著代理的服裝品牌“大嘴猴”。王鶴是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時尚,夢想是開一家時尚服裝店。大學三年里,他做過西餐廳奶茶西點銷售、聯通促銷也兼職賣過電視、衣服。大二時在石家莊最大的廣告公司實習后,王鶴發現對口工作與想象中差別很大,給別人打工自己一點也不快樂。經過深思熟慮,今年3月,他向朋友借了5萬元在學校旁邊開了家服裝店。王鶴每月需繳納3000元租金和100元水電費。王鶴并不了解稅收政策,也不清楚,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政策。
2002年,黑龍江大學開始進行創業教育。與許多高校一樣,學校依托大學生科技文化創業園,扶持在校的學生創業團隊。該校創業教育學院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學校提倡融入式的創業教育,通過具體實踐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
教育部曾在“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教育部和財政部每年面向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下撥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大學生創業,由中央財政按照平均一個項目1萬元的資助數額,予以經費支持。陜西師范大學就業中心主任田安政是本學校該項目審核的評委,他表示,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原來“畢業即失業”、“畢業找不到工作很丟人”的觀念正在同學中慢慢淡化,學校每年的創業項目申請都有200~300名同學報名,但就本校學生創業項目來看,創業類型相對單一,多集中在淘寶店、書吧、咖啡館、餐廳、家教等幾個行業領域,創業思路需要打開。
享受政策優惠困難重重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國家出臺了不少幫扶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仍有不少創業的大學生對這些政策知之甚少。還有一些創業的大學畢業生認為,申請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比較麻煩。
《關于支持和促進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創業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領《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離校后創業的,可憑畢業證書直接向創業地縣以上人社部門申請核發《就業失業登記證》,作為享受政策的憑證。
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的具體內容是,對持《就業失業登記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附著《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除建筑業、娛樂業以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廣告業、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網吧、氧吧外)的,在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
今年大學剛畢業的趙滿,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注冊了一家科技有限公司。聽說國家有扶持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趙滿便攜帶材料到當地稅務部門申請。但工作人員卻告知趙滿無法批準,理由是規定中明確指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高校畢業生必須滿足“從事個體經營”的條件,即申請者必須是個體工商戶,而趙滿注冊的是公司,所以他不能享受此政策。他感到很困惑,成立公司也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一種形式,為什么沒有被納入規定?“不好說這個規定是否合理,但我覺得國家還應該有類似的條例,我會找一些相關文件認真閱讀理解,咨詢有經驗的朋友,看看到底是稅務部門的問題還是我理解的問題。”
對于趙滿遇到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國際稅務研究中心主任曹明星認為,規定合法卻不合理。確實有申請稅收優惠的創業大學生必須滿足從事個體經營的規定,但不能因創業形式的差別否定大學生創業的身份,這對當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政策制定得比較死板,是否提供扶持應根據大學生創業的身份,考慮創業大學生是否處于弱勢,這才是最根本的。”曹明星說。
此外,某大學創業部門負責人表示,國家的確對大學生創業有鼓勵和扶持政策,但不同地區和學校的落地效果不同。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無法有效落地,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地區的相關部門在政策出臺后接受速度較慢,落實滯后;二是政策沒有地域特色,各省的不同情況沒有區別對待;三是稅收政策跟高校連接不緊密,有時需學生個人去相關部門申請;四是政策在高校內的宣傳不到位,一些大學生并不知道有稅收優惠政策。
創業稅收優惠如何落地
有專家認為,要真正鼓勵大學生創業,政府首先要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一個正確的定位。從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看,政府顯然是將大學生群體與殘疾人、失業人員、“40、50”人員、軍轉人員等同起來考慮的。其實,和其他創業群體相比,大學生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年輕、有闖勁、知識豐富、綜合素質高等。基于此,大學生創業具有更強的成長性,未來將會給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稅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在制定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稅收優惠政策時,政府應該將其與其他創業群體區別開來,并將這種區別體現在享受優惠的門檻、范圍、力度等諸多方面。
曹明星表示,按照國家發展的趨勢,目前應該不會將大學生與其他創業者之間的稅收優惠政策做更加細致的差別處理。大學生創業和其他群體到底有多大差別?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大學生稅收政策落實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稅收政策過于復雜。普通老百姓,不愿意花精力了解政策。作為政策的執行者如政府或企業,如果不是強加的義務,從執行成本和利益讓度上面來講,也存在惰性,這是執行難、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曹明星認為,在整體稅改中,稅收優惠只是很小的構成部分,稅收優惠政策有必要存在,但是決不能泛化和過濫,問題的根源在于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需要不斷優化調整。對于如何解決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難問題,曹明星指出,一是政府和企業要減少執行成本,增加執行動力;二是避免稅收政策復雜化;三是需要有一定的機制來運作,協調好各方的利益。對大學生稅收開放更多的優惠政策并不能解決就業難和創業難這樣的難題,還要在稅制改革上下功夫。
中國稅務學會學術研究委員、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賈紹華表示,大學生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策宣傳不到位。解決“落實難”問題,首先需將現有稅收優惠政策“用活用足”。在賈紹華看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從政策層面推行了“兩大管理”,一是權力清單管理,要堅持依法行政。二是負面清單管理,即盡量將市場能做的事情下放給市場。
他認為現在正是大學生創業的最好時代,社會和家庭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個寬松的氛圍。在國家政策、學校教育開展合理引導的同時,還要敢于“兜底”,即為創業失敗的大學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在精神上給予支持。“國家已經開始‘兜底’了,出臺了許多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待業保險’等。學校方面一定要做好宣傳工作,宣講創業環境、解讀國家政策,在宣傳過程中不僅要宣傳成功案例,也要宣傳失敗的案例,失敗的教訓更值得借鑒。”賈紹華建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端正創業觀念,不能急于求成,創業失敗也不怕丟人。
某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建議,在大學生創業稅收優惠政策上應采取校政合作的機制,高校教師有時在創業指導時,可能不會將講授內容與國家政策很好地銜接起來。這就需要高校引進一些政府人員定期來學校落實政策的指導,使大學生真正了解稅收優惠政策的內涵并加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