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在上海大學召開了《城市社會治理》新書發布會。全書從社會組織體制建設、社會治理的結構性問題深入探討了城市治理轉型的艱巨性和重要性。《城市社會治理》指出——城市化“雙向進程”,決定了中國城市治理結構轉型的復雜性。
城市空間結構又稱城市地域結構,具體是指與城市各種功能活動相適應的地域劃分和功能分區及其空間組合狀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重大變革,中國大城市人口空間組合相繼發生變動,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下降,同時局部人口密度出現反彈;近郊區人口急劇增長且分布不均衡;流動人口在中心城與郊區呈現速度不一的增長態勢,表現出與西方國家一般經驗模型不同的特征;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的郊區化步伐存在明顯差異,人口郊區化出現二元結構。
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在城市空間布局的規劃過程中,都出現了明顯的居住空間隔離的現象。城市空間隔離的實質是社會階層分化在居住空間上的反映。市場經濟的沖擊是階層型社區產生和居住隔離復蘇的根源,住房制度改革催生了城市社區的階層化發展,城市土地供應制度的轉變也對居住隔離產生了助推作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獨特路徑,使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也呈現出 “城鄉的雙向運動”的獨特性。
形成中國城市化這種雙向運動的根源在于,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以及中國城市承載能力的限制。與歐美郊區化的單向過程不同,中國的郊區化既包括城市郊區在快速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郊區的城市化”,又包括發達地區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在空間重組過程中發展中心向城郊轉移的“城市郊區化”。
中國的郊區化在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已經非常普遍。伴隨著快速軌道交通和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當下北京和上海已經開始從近域郊區化向遠域郊區化方向發展。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路徑也決定了中國城市治理結構本身的轉型將是一個復雜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