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1月,北京偉光匯通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與羅田縣政府簽署框架協議至今,該公司尚未投入一分錢,大別山古城的具體規劃也不得而知。羅田縣有關部門回應稱,政府對該項目的決策是比較民主、慎重和負責任的,有關部門對這個項目的考察時間達一年多。但這種決策是否依然還是過于草率?(9月23日《長江商報》)
“大別山古城”新聞曝光后,引發了網友熱議。有網民認為,古城項目擱淺,源于當地政府在引資之初對項目的可行性缺乏認真考察,屬于亂規劃;也有網友認為,羅田并不具備建設古城的文化底蘊,“50億元建設大別山古城”脫離了科學發展的軌道,違背了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在筆者看來,“大別山古城”項目擱淺,并不等于爛尾,這種建設中的挫折實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當務之急,當地政府應盡力完善后續事務,就擱淺的項目給公眾一個明確交代。
眾所周知,羅田工業、農業資源較少,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一個擁有62萬人口的貧困縣要致富,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從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上做文章、尋求造血之道。大自然對羅田不薄,雖然沒有富饒的礦產、肥沃的農田,卻賜給了羅田大別山極美風景。在這樣的背景下,羅田縣主動出擊,招商引資,并依托自身旅游優勢引來外資50億建設古城項目,這種積極脫貧、造福群眾的出發點絕對應首先給予肯定。
但可惜的是,在整個項目執行過程中,政府和開發商沒有做好規劃和溝通,如今數百畝土地平整后,當地群眾面臨遷祖墳、要還建房的難題,項目只能擱淺。這個過程,其實凸顯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兩大普遍問題:
首先是招商引資政策不連貫、不穩定。地方政策穩定意味著特定政策在其有效期內保持有效性和權威性,除非發生不可抗拒的事件,不能對它進行重大調整甚至完全廢棄,在必要的調整中對利益受到損害的社會群體實施補償。很明顯,在“大別山古城”項目建設過程中,羅田政府分工不明,沒有做到政策穩定和與外商的有效溝通。
其次是此次工程缺乏完整規劃,開發商有不誠實、包裝項目的嫌疑。開發商此舉恐怕是因為期望先多征地、多貸款,并得到地方更多的照顧和支持。因而,在后續回應中我們看到,開發商就項目本身并沒有就本質的問題給出直接的答復。
總之,工程進行到現在,當地群眾不理解、開發商調走人員、項目擱淺,給地方政府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可以說,要把這件事捋清楚,須下一番硬功夫。
過分苛責解決不了問題。如果羅田縣真的有志于將大別山古城建成輻射周邊的游客集散中心,那么,在輿論壓力面前,當地政府應該拿出硬態度,就擱淺的古城項目未來去向給當地群眾一個明確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