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公室了解到,按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扶貧標準,我省2014年比2011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110萬,貧困發生率由12.6%降至9.2%。
盡管如此,我省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28萬。省委省政府要求,扶貧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貧困地區發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徘徊和停滯,全力確保我省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與全省全國人民同步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新一輪扶貧攻堅戰,江西已經打響了。
328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38個縣
按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扶貧標準,到2013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有8249萬人。記者從省扶貧和移民辦公室了解到,目前我省還有328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38個扶貧攻堅重點縣、340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
“總的來看,我省農村貧困地區危舊房多,基礎設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地質災害突出頻發,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省扶貧和移民辦公室政策法規處副處長龔亮保介紹說,貧困群眾數量較多,致貧原因復雜,增收途徑少,產業發展小而散,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返貧情況較為突出。
據了解,我省共有25個國定和省定特困片區縣,其中國定羅霄山片區縣(江西片)17個;有21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根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情況,我省又依據貧困狀況增加了13個原中央蘇區縣,因此我省的扶貧攻堅主戰場擴大到了38個縣,約60%的貧困群眾分布其中。”龔亮保說。
扶貧標準隨時代變化 3年減貧110萬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我省扶貧的標準有何變化呢?據龔亮保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全省長期開展定點扶貧貧困村工作。2011年,我省頒布了《江西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扶貧標準由1196元提高到了2300元,全省的扶貧對象相應地由老標準下的75萬人增加到了新標準下的438萬人。
近年來,我省統籌政府、市場、社會資源,大力夯實專項扶貧、社會扶貧和行業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扎實推進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按2300元扶貧標準同比計算,我省的農村貧困人口已由2011年的438萬人減至2013年底的328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2.6%降至9.2%。2013年38個重點扶貧攻堅縣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556元,增長24.9%,高于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增幅12.72個百分點。
改善生活條件 60萬人走出深山庫區
國慶節后,上猶縣水巖鄉中儲糧移民新村建設工地,看著已經裝修到一半的新房,打了大半輩子魚的農戶張育才喜上眉梢。明年春節前,他和兒子一家就可以喬遷新居,結束艱苦的“水上漂”生活。
“我省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區、庫區、湖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生產落后、生活困難等問題十分突出,要就地解決這些貧困人口面臨的諸多問題,成本極高,難度極大,效果不佳。”龔亮保稱,因此,我省試點探索搬遷移民扶貧進城鎮進園區集中安置,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自2003年以來,我省先后搬遷貧困人口60多萬人,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2974個。
為改善貧困人口生活條件,我省還將貧困村村莊整治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全省3400個貧困村安排財政扶貧資金6.12億元,整合新農村建設財政資金6.7億元,以改變其臟、亂、差的環境。
讓貧困戶有技術有產業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我省創新創造,推動扶貧開發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這次高考我沒考好,本來打算出去打工,‘雨露計劃’及時送來了貧困生上大學的幫扶項目,終于圓了我的大學夢。”10月16日,湖口縣大垅鄉駱牌村貧困生駱興喜滋滋地說。
自2006年至2013年,全省“雨露計劃”累計培訓42萬余人,轉移就業技能培訓290249人次,投入培訓補助資金12878.72萬元;轉移就業278700人次,轉移就業率為96%,真正實現了“培訓轉移一人,脫貧致富一戶”。
深圳技師學院第一屆“九江扶貧班”修水籍學子游干明,畢業后成為深圳市某4S店正式員工。目前,游干明的月工資已達12000元,終于使自己乃至一家人擺脫了貧困。
“我省還推進了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目標改革,在重點扶貧攻堅的38個縣,省財政專項安排每縣每年1000萬元扶貧資金,支持貧困村發展特色扶貧主導產業,增加貧困農戶收入。”龔亮保說。
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雖然我省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開局良好、成效明顯,但今后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挑戰還十分嚴峻。
目前,3400個貧困村農民人均收入只有全省的62.1%;現存貧困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艱苦、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脫貧難度大,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趨勢加重,發展中的新貧困問題凸顯。
省委省政府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西扶貧攻堅只能加強、不能放松,扶貧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貧困地區發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徘徊和停滯。
“下一步,我省大力推進精準扶貧,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省扶貧和移民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扶貧資金分配不再“撒胡椒面”,而是資源向重點產業集中,把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作為關鍵。
此外,我省以原中央蘇區和羅霄山脈特困片區、省定特困區為重點突破口,提出2020年實現全省搬遷扶貧移民100萬人、幫助貧困地區培訓100萬人、幫助貧困村和水庫移民脫貧致富100萬戶、整治貧困自然村3萬個的目標任務。
通過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保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高于全省年均增幅,促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扶貧攻堅目標,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會。
“人進城、錢下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省扶貧和移民辦主任章康華認為,扶貧工作是三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解決貧困問題需要置于解決三農問題中統籌考慮,解決三農問題又需要置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通盤考慮。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目前我省的城鎮化率達到了49.2%,計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或接近60%,未來可能達到80%。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不斷推進“人進城、錢下鄉”的過程,是統籌城鄉均衡協調發展的過程。
因而,要更好地發揮扶貧開發的減貧功能,從長遠和戰略的角度來看,要通過人口的異地轉移解決發展問題,把搬遷移民、提升勞動力素質的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優先安排;同時,考慮到城鎮化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且最終仍有一定比例農民生活在農村,需要不斷加大力度改善農村特別是貧困村的人居環境,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