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旦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威力初現。除甘肅蘭州對“功勛企業”蘭州石化公開喊話要求其加緊治污外,上周,環保部點名批評了華北一些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整改落實不到位、河北定州市人民法院通報兩起涉嫌污染環境罪案件。這些讓人對環保新常態充滿新期待。
環保問題,其實是發展問題。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秉持怎樣的發展理念,就有怎樣的環保問題和治理手段。雖然我國很早就將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但在近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壓縮了發達國家一二百年歷程中的環境問題,因而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型、復合型特點,老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接踵出現。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如何讓“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落到實處,如何讓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位一體”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制定更加嚴厲的環保法規并嚴格依法辦事。這也是新年以來,號稱“最嚴厲環保法”獲得公眾普遍贊許的原因。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也必將引領形成環保工作新常態。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對此領會不深,執行不嚴,有的甚至還指望靠偷排來增加企業效益、用犧牲環境來換取地方經濟的發展。22日,環保部點名通報河北衡水、山西太原、天津武清等地大氣污染治理整改不到位,就集中體現了一些企業和地方對環保的糊涂認識。
公開嚴厲的批評和處罰,是消弭糊涂認識的清醒劑。這種指名道姓的通報批評越多、環境破壞入刑的判例越多,其對環境違法者的震懾就越大,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就能更快、更順暢。
當然,依法嚴懲從本質上說屬于末端治理。因為環境生態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逆轉性,一旦破壞,縱使真的把污染企業罰得傾家蕩產,也很難恢復。
如何標本兼治?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需要算好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提出的“四賬”——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筆者認為,所謂“算大賬”,就是要處理好個別企業與地方經濟社會長治久安的關系問題,不因小失大;所謂“算長遠賬”,就是要妥善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要著眼于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寅吃卯糧;所謂“算整體賬”,就是要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不急功近利;所謂“算綜合賬”,就是政策措施的制定執行既著眼長遠又統籌兼顧各個方面,不顧此失彼。
在處理環保與發展問題時,把這“四賬”琢磨明白了,算清楚了,環保工作就能底氣十足,環境問題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