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在北京兩會上,對“養老”討論還在繼續。今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建勤表示,如果把握不好養老地產,就會出現“借養老地產的名義搞房地產開發”的行為。
近年來,隨著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421”家庭的結構模式日漸成為主流,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已經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很多步入老齡化的人來說,養老的傳統方式“養兒防老”已慢慢轉變為“手里有房,心中不慌”,也就是被稱為“銀發經濟”或是說“養老地產”的新型產業鏈。為此多地在“養老地產”上開始大下深水,對養老的保障進行兜底。但筆者以為,誠如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建勤所言“如果把握不好養老地產,就會出現‘借養老地產的名義搞房地產開發’的行為”,偏離養老地產的初衷,成為土地財政的另類“圈地模式”。
的確,隨著社會轉型加快,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選擇居住在家庭中的傳統養老方式,已和時代發展有些脫節。據調查統計,目前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等等如是,大量閑置有利資源。為此養老地產的跟進更是迫在眉睫。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地方在實際操作中衍生權力尋租,一方面借養老地產名義低價拿地、獲取國家補貼,然后以市場價賣房,極大地透支政策紅利,使養老資源的分配變得更加不公平、養老市場的發展變得更加不均衡,更被戲稱為“納稅人出錢補貼富人養老”。實則是設計者的理想很豐滿,而監管之殤讓現實變得很骨感,打了政策的“擦邊球”。
其實,早之前國土資源部針對多個養老項目用地的調查顯示,很多養老用地都存在偏離養老產業領域發展的傾向,多數開發商打著“養老地產”的名義,低價拿地,實際上仍然在開發普通住宅,象征性的搭配少量養老服務設施,至于養老地產所必須的醫療、健身、娛樂、送餐、洗衣等自助式或特約服務項目根本形同虛設,有的甚至僅僅假設或者包裝一個“養老房產”概念,就作為拿地的策略,騙過所謂的監管,讓養老地產成為房地產泡沫的延續。究其一點,是對養老地產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法規以及相關的監督機制沒有跟上,讓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掛羊頭賣狗肉”,變為獲取利益的商業用地。
毋庸諱言,為了讓地方GDP數字連年增長,多地地方政府大搞土地開發,在大量出讓土地中保持地方財力高居不下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把土地財政當成了刺激發展、撈取政績的主要手段或唯一辦法。為此圍繞土地的腐敗交易、違法征地、暴力拆遷等問題屢禁不止,有的還發展成為影響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如今,國家嚴格控制商業用地,無疑是斷了地方財政部分“財路”,而“養老地產”的崛起發展,好似又成為土地調控“松綁”的“救命稻草”。如果監管、審批不到位,勢必再次“激活”土地財政的“念想”,讓養老地產陷入尷尬的境地,就算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那也是得不償失。
一言以蔽之。任何一樣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養老地產的興起,雖然被房地產業內稱為“隱性剛需”,是試水探索階段,但不失為一個解決養老的重要模式。筆者以為,政府在給予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等方面支持同時,需做好公共養老地產建設、養老地產標準的制定和相關監督制度規范,不要讓養老地產成為開發商炒作的一個噱頭,能真正為老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