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的臨街面以老建筑、舊建筑為主。亞洲的老舊建筑除殖民地時代的金融行政建筑外,民居商店多為土木建筑,如何維修、養護、使用這些老舊建筑也是亞洲歷史街區的課題。
1、粉刷和維修:如果不是文物建筑,可以通過涂彩色立面來保護墻體,這種做法在《威尼斯憲章》的簽署地也有采用,這就是將民居以鮮艷涂料裝飾的“彩色島”。比鄰的希臘,白墻藍窗成為標志性的色彩。彩色的立面掩蓋了原墻體的材質和年代,損失了一些歷史信息,但的確使街道富于活力。亞洲城市中甚至有將臨街而作整體處理的,如馬六甲河兩岸建筑的立面,做成整體的高水平涂鴉。在新加坡,政府將牛車水、克拉碼頭臨街產權統一收購,政府規定全市臨街建筑立面每6年統一粉刷,每11年落架大修。馬來西亞則是業主自行粉刷。色彩的變化甚至讓新加坡導游說有的房子都不認得了。也許在超高層建筑時代,單單老房子的形制結構就已經與現代建筑拉開距離,構成一道懷舊的風景。
2、外立面保護:外立面與屋頂是建筑形制與風格的主要載體,因此受到嚴格保護。我們在馬來西亞的秋杰路上,看到一間維修中的老房子,外立面保留,里面的三面墻體和屋頂已經拆除。這種修復做法是歐洲傳統,用于亞洲建筑也完全合適。維修后的建筑從街道上看是修舊如初,而內部空間則會為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做充分的改造。
3、使用功能的轉換:臨街建筑隨街區功能的變化而轉換,在香港稱歷史建筑的“活化”,即隨時代進步房屋使用功能轉換以滿足城市人群新的需求。如香港“和昌大押”改為餐飲,“雷生春”改為中醫館,新加坡“梨春園”劇院改為旅館。
亞洲建筑以土木建筑為主,即以木頭、磚、石作為基本建筑材料,與歐洲磚石為主完全不同?!锻崴箲椪隆泛炇饡r沒有亞洲專家參與,因此憲章中對于修復的“可識別性”、“不允許重建”等條款的確不適合亞洲土木建筑的維修養護。
1994年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奈良宣言》(全名《奈良真實性宣言》),在堅持《威尼斯憲章》的“真實性”同時,強調了“多樣性”:“多樣性是跨時空存在的,需要得到各種文化和信仰的尊重”。2005年中國當代古建筑學人、藝匠工師在《曲阜宣言》中提出:“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文物古建筑是由磚、瓦、石、木材以及其它材料,經歷代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巧妙施工,潛心裝飾,付諸心血和智慧而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因此,對于損壞了的文物古建筑,只要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結構、原工藝進行認真修復,科學復原,依然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按照 ‘不改變原狀’的原則科學修復的古建筑不能被視為‘假古董’”。
值得注意的是,由政府財政出資維修活化的歷史建筑,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理應辟出一定的空間,以一定的方式向社會開放,將建筑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展示給公眾,使公眾可以從中得到歷史知識和藝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