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期,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發表文章,稱應“盡快放開全面生育政策”。
周天勇說,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這次從2008年末開始的,未來國民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的深度下行,如果沒有對癥的思路和強有力的措施,實際上就是在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們不是考慮一國經濟體正常狀態下,經濟運行過熱或者過冷的問題,而是從一個長期看,怎樣進行驚險的一跳,跨越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大衰退的陷阱。
從前面分析中國國民經濟這次衰退原因的分析看,短期數量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操作,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輔助手段。要從大的格局上阻止衰退,需要根據上述分析的下行內在和相關癥結去考慮出戰略性的思路,設計跨越衰退的方案,按此進行體制的理順和相關政策的組合和階段性出臺。
周天勇認為,我們要從人口增長政策的調整,以及改革與人口城市化有關的體制和政策,逐步地恢復中華民族發展的元氣。
首先,要反思計劃生育政策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嚴峻后果,盡快全面放開自由生育。其次,加快戶籍、土地和財政體制的改革,讓進城農民真正能變成不再“青出老回”的市民,逐步恢復和增強城市化推動經濟發展的元氣。
周天勇指出,人類從產業上的狩獵、放牧經濟到農耕經濟,再到工業經濟,從空間上的游而不定,到固定分散鄉村居住,再到城鎮和城市集居,實際是本身發展的動力,我們將此也可看成是一個民族繁榮的元氣。中國目前這種城市化推動發展的元氣,因“青出老回”和“未化先滯”人口倒流而被大傷。
從目前這種尷尬局面看,需要重啟和恢復城市化進程及其紅利(元氣)。2015年,除北上廣深外,徹底取消戶籍管制;加快推進省直管縣體制改革,小城鎮和小城市率先落實負面清單管理,改善創業和企業經營環境,發展和活躍縣域經濟;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讓農民有財產性收益;改地方財政土地出讓金為房地產稅體制,探索壓縮中央專項,并擴大對縣級財政直接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制度,控制住地價再度暴漲,逐步提高農民工家庭的收入水平,推進農民進入縣城和小城市,實現就業和住房,并在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配套等方面實現市民化的城市化。其目標就是,做到第一步農民工人口在人進城務工的基礎上,實現第二步農民進入城鎮后大部分有自己的住宅居住,再同步實現其教育、衛生、養老和其他公共服務的市民化。
周天勇說,需要看到的是,越是不肯改革目前的戶籍、土地和地方財政體制,或者僥幸地認為可以不動大的格局,而修修補補,這種中國人口城市化過程中的“青出老回、未化先滯”扭曲的人口倒流,就無法從總體上得到扭轉。而城市化的停止和中斷,城市化的人氣和元氣就會喪失,農村中形成巨大的收入和消費塌陷區,將會是中國未來長期衰退的重要成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