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敷有兩個城市面貌。舊市區是在近世船運和海運的交界處形成的內河港口城市。在明治時代后(19世紀后半期),這里的紡織業興起。伴隨著產業資本的積累,城市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城市文化得以充實。另一方面,現代(20世紀后半期)在臨海地區形成了重化學工業(機械、石油工業)區域。現在,倉敷有沿著運河的舊市區的商業紡織工業和沿海地區的重化學工業兩個區域,這是典型的日本產業都市的空間構造。
——近世的倉敷。在近世,倉敷是德川幕府(中央政府)的直轄地,不是城下町。平原地區是近代開拓的區域。流經城市中央的倉敷河是運河,內陸地區的大米(幕府征收的稅)等通過這條運河被運送出去。下游建立了內陸港,儲存物資,從事流通業的商人聚集在這里形成了繁榮的城市。
中央派遣官員管理幕府直轄地。日本各地的藩由藩主通過強大的武士團來管理,直轄地沒有武士團,統治力比較弱,因此就有了居民自主成立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說,民眾參與型的合議制共同體很早便成立了。共同體的設施之一就是“義倉”。居民每年提供大米、小麥等谷物,發生饑荒和災害時可以用它來實施救濟。進入近代后,形成了之后要提及的大原孫三郎(1880—1943)的祖父也參加的新型“義倉”。這種居民參與倉敷的傳統,也影響著近代以后的城市建設。
倉敷河和舊市區
——紡織工業興盛的近代倉敷。在近世,倉敷是一個物流基地城市。明治維新(1868年)后,開始計劃在當地生產此前在近郊生產的棉制品,紡織工業興起。大原孝四郎等人于1888年設立了“倉敷紡織”,將周邊農村栽培的棉花加工成棉線用于出口。創業之初,利用倉敷河(運河)進行水運運輸,倉敷紡織設立3年后鐵路開通了。和日本的其他城市一樣,鐵路的路線和車站與傳統的城市中心不在一起,所以在新車站和舊市區之間形成了新的街區。
此后,倉敷紡織的經營由大原孫三郎繼承,并開始了絲織物、化學纖維的開發。大原孫三郎是英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Robert Owen(1771 — 1858)的信仰者。他向Robert Owen學習,邊發展事業邊改善工廠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此后進行了城市改良,使城市文化和城市設施更加充實。倉敷紡織和大原孫三郎還設立了各個水平的教育機構、農業、社會問題研究所、醫療機構以及日本民間最初的現代美術館等。另外,倉敷紡織和大原孫三郎以個人名義修建了很多城市基礎設施,即道路、橋梁、電力設施、上下水道等,之后移交給市政府管理部門。可以說,近代倉敷的城市基礎是民間企業和民間人士建設起來的。這種以民間力量為主導的近代城市建設,在日本是非常罕見的。(現代,作為主題公園Theme Park項目而開始的“Huis ten Bosch”,是民間開發的城市。關于這個城市將在后文中敘述。)現在,依據日本的“文物保護法”,倉敷中心部、運河沿岸被指定為“重要的傳統建筑群保存地區”。
——現代的倉敷。進入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沿海區域的“水島地區”和“玉島地區” 建立了“水島臨海工業地帶”。這里成為了日本屈指可數的聯合發展區域,形成了石油化工、鋼鐵、汽車等產業帶。另外在填埋鹽田而建造的“兒島地區”,興建了辦公室、纖維產業和造船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