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逃離“北上廣深”的呼聲由來已久,但許多人依然選擇生活在一線大城市,或者,逃離之后再回流,恐怕也大有人在。那么,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到底有多高,影響和決定居民對所在城市認同感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城市令市民感到滿意,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從容地在一線城市生活?昨日“全國城市認同調查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舉辦方希望通過這份報告,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一份重要的參考依據。
調查者把城市認同分拆成文化認同、身份認同、地位認同和地域認同四個指標,還是希望盡量細化人們感受的衡量指標。調查的結果,有些能符合一般人的常識。比如,綜合來看,四線城市居民認同感最高,這可能是因為,四線城市外來人口少,文化和身份“不適”不會那么強烈。又比如,一線城市中,月入2萬元以上者,給自己城市點贊的最多。根據去年一家大型人力資源網站的統計結果,全國白領平均月薪最高城市是北京,月入將近8千。月入兩萬,相當于三個白領的身價,生活自然較為寬裕。此為經濟賬。
還有,學歷與城市認同的關系,傳統一線城市的博士城市認同感最高,新一線城市的博士城市認同感最低。這個也好理解。因為傳統一線城市,不僅資金資源高度集中,而且也是博士畢業生傳統流向的重點高校、研究所集中地。新一線城市,盡管生活也不錯,但做學問,講究的是圈子跟“話語權”。離開了北京上海,意味著離開了學術圈的“話語霸權”中心,事業和心理上都有些失落,也不奇怪。總體而言,擁有碩士、博士學歷者認同感顯著低于其他學歷人群。
我很多移居國外的朋友說,外邊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可見城市好壞,有時跟認不認同不一定呈正相關。城市生活與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家庭和情感關系建設能力有關,與地域、本土建立感情關聯,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無法擺脫個人生命的獨特痕跡。這些因素,很難用你是老人還是年輕人,是中學畢業還是博士畢業來衡量打分。我倒覺得,認同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居民對社區和本地事務有多大的影響力和發言權。比如說,小區綠化地要改成停車場,居民的反對有效嗎?學區劃分前,有人對你做過調查嗎?當“你幸福嗎”的大話,具體落實為身邊事務改善,城市細節的完善,“認同我的城市”,才是一個成立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