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并非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社區商業就興起于美國,隨后發展至其他國家。1998年,以新加坡“鄰里中心”為范本的蘇州鄰里中心——新城大廈首次出現在中國。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小區商店,蘇州鄰里中心是類似購物中心的形態。
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9月初接受采訪時表示,早期零售商出于業務拓展需要,更傾向于選擇聚客能力強、商圈范圍廣的購物中心,從而保證客流量。而隨著生存競爭日益加劇,一味做大型購物中心面臨經營等方面的考驗,于是就近消費的社區商業成為企業爭奪的“蛋糕”。
郭增利認為,社區商業不僅是以面積、表現形態等維度區分。目前社區中自發形成的底商履行了社區商業的服務功能,但缺乏統一規劃管理,不屬該范疇。而從開發模式看,社區商業與購物中心一致,即通過開發物業,經過土地規劃,做社區商業定位、招商、品牌組合,最后實行統一管理。他認為,標準社區商業的業態邏輯應該是“統一管理,分散經營”。 郭增利則表示,未來的商業市場中,社區商業占比會逐漸增加,但是由于社區商業服務面積較小,未來商業的平均面積也會相應減少,出現小而分散的特征。判斷社區商業好壞的標準之一,是消費頻率。
目前這類業態的市場占有率仍偏小。郭增利表示,正常情況下,社區商業的消費占到整個社會消費的30%-40%,才能體現生活配套服務的便捷性。然而,中國目前整個消費市場上社區商業占比沒有超過10%.
郭增利表示,社區商業的發展需要地產商、零售商和政府三方合作。房企需要從服務的心態出發,積極打造社區商業;零售商要注重細水長流的經營方式,來保證消費黏性;社區商業可以理解為民生工程,這更需要政府在稅收等方面的扶持。不過,他坦陳這一邏輯在中國很難落地。“商業邏輯是最短時間賺最多的錢,而社區商業的邏輯則相反,是通過有效長期的服務得到穩定增長,再實現可能不是很高的平均利潤率。”他說,“大家都不愿意讓利給別人。”
多方博弈難以得到平衡,帶來的結果就是社區商業的艱難前行。目前,全國各地政府對社區商業的發展有著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菜籃子工程”提供投資補助等舉措。不過顯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