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涂圣偉:管理學博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劃起草小組成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
曾參與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起草和研究工作,多次參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相關論證與咨詢工作。
日前,《十三五規劃綱要》起草小組成員、宏觀經濟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權威專家、管理學博士涂圣偉接受《城市化》雜志專訪時表示,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各地要依托資源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和機制創新等,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融合和產城融合發展道路,打造一批農字號的特色小鎮。在他看來,“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必將躍動出改革創新的新色彩。
《城市化》雜志:據您了解,2017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整體形勢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涂圣偉:近年來,盡管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農業發展一直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態勢,我認為,2017年上半年這一態勢沒有改變。大體來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整體形勢呈現出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生產平穩”。夏糧產量達到2810億斤,同比略增,口糧基礎牢固,畜牧業、漁業平穩發展。二是“結構向好”。玉米面積繼續調減,大豆、雜糧雜豆、優質飼草等市場缺口品種面積增加,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比重提高。三是“動能增強”。三次產業融合提速。農村電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農村新動能不斷孕育成長。據相關調查,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營業收入同比均增長10%以上。四是“增收回暖”。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4%,分別高于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0.5個和0.9個百分點。五是“改革落地”。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總體推進有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關舉措加快落地,部分試點試驗取得一定成效。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將進入一個產業體系、要素結構、發展質量不斷優化的新階段,增長的基礎將更加牢固。但進中有難、進中有憂,我認為,一些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處理不好可能變成整體性、全局性問題,需要積極關注:
首先,農民持續增收挑戰加大。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和農業內部條件變化,新的減收風險因素不斷積累,農民工資產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空間縮窄,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逐漸減弱,部分地區、部分人群增收難度較大。
另外,農業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我國人均耕地少、水資源相對短缺,支撐農業生產的要素和環境已繃得很緊,盡管部分產品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但產能基礎并不穩定,質量水平也不夠高,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者,農業農村領域的部分改革進展緩慢,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農民期待還有一定距離,要素資源錯配格局尚未根本扭轉。
《城市化》雜志:據您看,特色小鎮的建設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哪些影響?
涂圣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立足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和階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特色小鎮建設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積極意義,在我看來,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特色小鎮建設構筑了城鄉要素流動新平臺,為農業農村注入現代生產要素,有利于提高農業要素配置效率。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量增長與質量提升不同步、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關鍵誘因是農業要素投入結構長期失衡和配置扭曲。一個高質量、高效率的農產品供給體系,不可能建立在傳統生產要素和封閉環境基礎上,這就需要打通城鄉要素流動通道,推動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配置和集聚,特色小鎮作為聯動城鄉的功能性平臺,可以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農村、惠及農業。
其次,特色小鎮建設構筑了農村產業融合大平臺,促進了產業集聚融合,有利于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度和靈活性。農村三產融合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特色小鎮建設,可以為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流通、休閑農業等發展提供集聚載體,有利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此外,特色小鎮建設拓展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有利于盤活農村資源和資產,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特色農業小鎮、鄉村旅游小鎮等的建設和發展,不可避免地涉及農村土地、集體資產的使用,如果處置得當,將有利于盤活農村土地、房屋等資源,讓農民分享資產增值收益。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必將躍動出改革創新的新色彩。
《城市化》雜志:農業如何合理與市場進行對接以規避反復出現的農產品過剩等供需問題?在您看來,政府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涂圣偉:對當前我國部分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問題,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和看待,其中既有市場因素,也有政策因素。要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既要在市場層面著力,也要在政策層面進行調整。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健全農產品和要素市場體系,促進市場功能有效發揮。從保障市場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著手,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電子商務等先進交易方式和手段的應用,規范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提升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組織化水平。積極培育農村要素市場,引導城鄉各類要素有序流轉交易,改善農業要素投入結構。
二是加強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的機制化建設,減少行政干預。明確農業政策目標導向,避免調控在穩產量、促增收之間左右徘徊,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避免“空調”和“超調”。
三是要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產業鏈建設。農產品的高質量和有效供給,取決于從田間到餐桌各產業、各環節的有效耦合,目前我國農產品供需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比較滯后,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聯結農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的紐帶作用就很難發揮,要強化農業產前產后環節的支持,健全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產業鏈的整合和建設,構建產業環節均衡發展、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四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推廣銷售、農技開發和推廣等領域的應用,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城市化》雜志:目前,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備受地方政府青睞,依您看,特色小鎮如何聚焦、打造特色產業?
涂圣偉:特色小鎮是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競爭力所在,也是發展的根本所在。我認為,目前地方政府建設特色小鎮的積極性很高,一些地方做法很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誤區,要真正培育好特色小鎮,讓特色產業特而強,增強特色小鎮吸引力和競爭力,需要摒棄一些錯誤做法。
一些地方認為一些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低端領域,建設特色小鎮片面追求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而忽視了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實際上,不僅新興產業可以“新苗發金芽”,傳統產業通過升級也可以“老樹開新花”,特色小鎮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另外,在特色產業的選擇和培育上,仍然是政府挑選優勝者模式,行政過度干預,而對產業生態營造著力不多。培育特色產業,需要變選擇性政策支持為功能性政策支持,強化市場主體作用,加強產業發展載體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營造特色產業發展良好生態。
缺乏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采取大水漫灌和拔苗助長方式發展產業,這種現象在特色小鎮建設中還比較普遍。培育特色產業,只有搞好產業配套,強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務水平,厚植產業發展沃土,特色產業才能根深葉茂、持續發展。
因此,在我看來,特色小鎮建設應該避免過度追求“高大上”產業,摒棄以傳統手段發展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不能急于求成。特色農業小鎮建設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途徑之一,要在規避相關問題的前提下,走出一條以特色小鎮建設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深化之路。這是愿景,也是我們每個人對未來的美好期待。我相信,這條路雖任重而道遠,但光明也璀璨。總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