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初武漢市開始羞羞答答的搶“校友”,到去年底,河南省會城市鄭州市出臺了史上最強“搶人”政策:凡是自愿遷入鄭州市行政區域內城鎮地區落戶的中專以上畢業生、職業(技工)院校畢業生、留學生等人才,可根據公安機關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提供關系證明、居住證等相關材料申請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戶口遷入。
新年剛過,1月11日,網上爆出安徽省會城市合肥實行最新人才引進落戶政策“中專及以上學歷可以拿畢業證、學歷證明直接掛靠合肥集體戶……“陜西省會城市西安、內蒙古省會城市呼和浩特、遼寧省會城市沈陽、湖北省會城市武漢、湖南省會城市長沙、河北省會城市石家莊等紛紛跟進,5月8日直轄市天津終于坐不住了,也出臺了“中專學歷就可以直接落戶“的搶人政策。
可見,本輪搶人大戰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之間輪番開戰,愈演愈烈。落戶口、住房補貼、安排工作等等福利迭出,“降價、讓利、打折”等營銷手段,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但在往年畢業生就業難等實質性問題,仿佛一夜之間都不算是什么難事了,只要你來,都能解決。
那么,全國主要大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筆者梳理相關資料認為,首先是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下半場,人力資源已經不再“無限供給”,因此在城市化梯隊中的“二線城市”開始發力,用更加務實的態度爭奪年輕的活力人群。
其次是我國新城建設“大躍進“式造城急需消化與房價越調控越高的矛盾激化。據2015年國務院一項關于12個省會城市和144個地級市的調查顯示,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規劃4.6個新城(新區),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該報告指出:全國新城新區規劃人口嚴重失控。而高企的房價不僅讓眾多畢業生和工薪階層望房生畏,而且也讓這些新城了無人氣。
第三是近年來農村土地確權、可流轉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特色小鎮建設的興起,特別是十九大之后提出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對農村土地收益與保障功能的認知和維權意識日益強烈,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日漸改善,特別是城市近郊的鄉鎮在空氣質量、生活成本和就業等方面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第四是農村社保制度相比城市覆蓋廣且負擔更輕。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中,只有20%左右參加城市社保,其余的80%由于農村社保價格實惠紛紛選擇了參加家鄉的社保,這也成為了農民工不愿落戶城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本次搶人大戰在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眼里卻顯得“十分令人憂慮”,他坦言:“本次搶人大戰的城市仍舊停留在爭奪人力資源這一初級層面上。他認為:“今天我國農村6000多萬留守兒童,既可能是中國的希望,也可以是中國的憂患。但我們有多少城市愿意為農業轉移人口的骨肉團圓付出點什么?這是最最值得我們思考的痛點。也是我國城市化發展質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正如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原建設部總工程師金德鈞在“第九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說的一席話:“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明顯滯后,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解決人戶分離是提升中國城市化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