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加入!總部經濟有多大的威力?
又一個新一線城市加入了總部企業“爭奪戰”之中。
據《南京日報》8月6日報道,不久前南京市發改委牽頭起草了《2019-2020年新增100家總部企業行動計劃》,并由市政府印發實施。 根據該行動計劃,到2020年,南京全市新增總部企業100家以上,新建總部樓宇50幢以上,初步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總部基地城市。其中,對新認定的綜合型總部企業,落戶獎勵最高可達1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自去年以來,包括成都、西安、重慶、青島、武漢等新一線城市均出臺了總部企業扶持計劃。
根據各地的認定標準,總部企業大多包括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大型跨國公司以及行業內排名靠前的領軍企業等,具體類別則一般分為綜合型、區域型和功能型總部企業。
近年來,大公司將第二總部或區域、功能總部設置到新一線城市漸成風潮。2018年,小米第二總部落戶武漢,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優信集團決定將總部由北京遷至西安,阿里巴巴中西部區域總部和騰訊西南區域總部均落子重慶;2019年,華為全球存儲總部落戶成都。
8月7日,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總部經濟本質上是“樓宇經濟”,以極少的土地創造極大的經濟價值,地均GDP產值非常高,而且多為高端產業,抗擊打能力強,這是各地爭奪總部企業的最大動力。
新一線城市爭相發力
總部經濟占據價值鏈高端,長期以來,主要是北京和上海分享著總部經濟的份額。
北京社科院發布的《中國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評價報告》統計,2013年,北京、上海分別擁有國內500強企業總部78家和42家,合計占全國的24%,遠高于其他城市;2014年底,兩地分別擁有外資總部企業259家和484家。
擁有華為、騰訊等諸多明星城市的深圳,僅處于總部經濟的“第二梯隊”。2016年,深圳在出臺的《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成立由深圳市領導牽頭的專責工作小組,加大對中央企業、知名跨國公司、中國企業500強等大型企業的引進力度。
廣州也在2017年公布了《促進總部經濟發展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對符合條件總部企業,給與資金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和獎勵,最高獎勵達8000萬元。
但自去年以來,總部企業爭奪戰明顯地蔓延至了新一線城市之間。
2018年2月,成都印發《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做強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支撐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其中提出,新引進注冊的企業一年內達到成都市總部企業標準條件,可申請享受“引進來”獎勵,總部企業入駐重點產業園,獎勵總額最高可達5000萬元。
西安緊隨其后印發了《支持總部企業發展若干政策》,其中,對于落戶的金融業總部企業,最高一次性獎勵6000萬元;其他新落戶總部企業,可獲最高一次性獎勵為3500萬元。
今年,武漢印發《支持總部企業發展實施辦法(試行)》,對于總部企業設置了落戶、投資、
經營貢獻、辦公用戶補貼、土地支持等多項支持措施,其中,對于新設立的總部企業最高可給予2000萬元的獎勵;總部企業申請獨立建設總部建筑物的,可按不低于項目所在地土地基準地價的70%確定出讓起始價。
總部經濟的“威力”
總部經濟有多大的威力?
2018北京總部經濟國際高峰論壇上透露出的一組數字顯示,北京總部企業數量從2013年的3937家增加到2017年的4064家。2017年,北京總部企業累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分別為七成、六成和九成,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這也是為什么,新一線城市紛紛將總部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其中,成都提出,力爭到2022年,總部經濟對地方經濟貢獻占比超過20%。
由上述各地的政策不難看出,地方支持總部企業的發展,一個主要的措施是“引進”,并為此給予了高額獎勵。
一位產業園區招商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城市之間招商引資的競爭很激烈,基本都需要給出優惠條件,但引進的企業成長得好了,又會在納稅、吸納就業等方面反哺城市。
總部企業給城市帶來的,除了GDP、稅收、吸引人才就業等直接貢獻之外,還包括品牌效應。
孫不熟告訴記者,總部企業很大程度也是城市營銷的名片,并且可能帶來其他關聯企業或中小企業。
對于企業而言,去新一線城市,既有自身業務布局、擴張的客觀考量,同時,新一線城市在產業配套、人才資源、綜合營商環境等各方面的提升,為企業提供了天賜良機,有的企業不只是新設區域或功能總部,而是直接將總部搬遷。
今年上半年,一家從事研發、生產、銷售新能源電動汽車配套設備的企業將總部從深圳搬到了成都,該企業創始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方面是出于成本的考慮,當地也有不錯的汽車產業鏈基礎,另一方面,成都的營商環境尤其是當地政府的服務意識都非常令人滿意。
孫不熟表示,像武漢、西安這樣的新一線城市,大學生基數大,而且人力成本相對更低,加上城市營商環境逐漸完善,吸引到更多的企業總部將成為一個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