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桂城”創益中心作為佛山首個大型公益綜合體,已成為NGO持續孵化、集中辦公、開展服務,以及社區居民活動的綜合平臺。
NGO和社工在“關愛桂城”創益中心內開展活動,吸引市民報名參與。
社工在“關愛桂城”創益中心開展活動。
慧愛教育組織“衫國演義”社區親子活動以孩子與本地家庭社區融合。
▲核心提示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單位人”開始變為“社會人”、“社區人”。在此背景下,基層社會管理創新課題應運而生。從中央到地方出臺的一系列關于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政策,均劍指基層公共服務提升、社會活力釋放、社會秩序重構。
然而,面對財政、人力等因素制約,單憑政府一己之力顯然難以達成上述目標。因此,在黨委主導、政府負責的前提下,被稱為“第三部門”的社會公益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便日益凸顯,也成為政府之外極為有效的補充力量。
位于廣佛都市圈中心的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推出了“關愛桂城”社會管理創新建設,在發展社會公益組織方面著重發力,目前已吸引8家注冊公益組 織落戶,服務內容涉及社區居家養老、青少年教育、弱勢兒童關懷、有機飲食等多個領域,組成了專業服務的“公益超市”,引領佛山鎮街公益的專業化。
“深圳希望社工服務中心正在走注冊程序,即將落戶到‘關愛桂城’創益中心。”昨日,桂城街道有關負責人透露,該社工組織將成為落戶桂城的第9家注冊公益組織,將在桂城開展青年就業的社工服務項目。
這只是“關愛桂城”社會管理創新建設中大力發展社會公益組織的一個縮影。實際上,在此之前,桂城自愿當“婆家”,為NGO注冊登記提供全程幫助,成功吸引了8家注冊公益組織落戶,引領著佛山鎮街一級公益服務的專業化。
上述負責人表示,桂城今年將通過已積累到近千萬元的專項“關愛基金”,重點通過公益性民間組織引入專業社工服務,讓城鄉社區居民擁有更專業、更貼身的服務享受。
街道主管幫NGO注冊
針對NGO注冊難的問題,桂城成立專門團隊,并由街道出面做主管單位幫助NGO注冊成立。目前已吸引揚帆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8家注冊公益組織落戶,引領著佛山鎮街一級公益服務的專業化
2009年,“關愛桂城”社會管理創新建設正式啟動。啟動之初,發展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便被提上日程,其中,社會公益類的NGO組織又是一大重點。按照構想,桂城希望成為公益組織發展的沃土。
然而,按照政策法規,NGO注冊成立一定要找一個主管單位,當時因為風險、責任等因素,很多NGO組織便苦于找不到主管單位而不能披上“合法”的外衣,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也遭遇稅務等各方面的難題。
為破解此難題,桂城專門成立團隊協助跟進NGO注冊事宜,并主動出面作NGO組織的掛靠單位,為其注冊成立提供便利。
“關愛桂城”建設督導委員會負責人介紹,當時申請登記注冊的多數是社工機構、志愿者團體以及協會類NGO。針對想在桂城開展公益服務的NGO,桂城經過與其雙向溝通和考察后,發現NGO提供的服務符合桂城的要求,便會由街道出面與上級政府溝通,為其注冊成立提供便利。
2010年,兩家來自廣州的NGO便落戶桂城,分別是揚帆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慧愛公益教育機構。慧愛公益教育機構的負責人表示,注冊全程都是桂 城在協助辦理,自己只要將服務項目計劃做到足夠完善、貼近桂城實際即可,“雖然手續很麻煩,但是比我們自己去注冊肯定要方便很多,也有效率很多”。
目前,慧愛公益教育以佛山市南海區桂城關愛青少年協會之名注冊成立,該組織主要從事弱勢青少年服務,目前已在桂城為隨遷兒童、農村少兒開展了一系列公益體驗課程,成為該領域的品牌公益項目。
據統計,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桂城已成功吸引揚帆社工中心、啟創社工中心、博睿社工中心等8家注冊公益組織落戶,這些公益組織針對性地在桂城開展特殊教育、隨遷兒童教育、本土社工培育等領域的專業服務,引領著佛山鎮街一級公益服務的專業化。
進駐NGO免費用場地
NGO注冊成立后,在發展初期,往往因資金缺乏等而面臨無場地辦公等難題。為此,桂城為其提供優質的辦公場地,只象征性收取1元的場地費用。并通過“關愛桂城”創益中心這個載體,搭建起NGO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
以項目制為主的NGO運作模式,在注冊成立之初,往往因為經費緊張等問題面臨缺乏場地辦公等制約因素。為此,桂城以“關愛桂城”創益中心這一公益綜合體為平臺,象征性收取1元場地費,為進駐NGO提供優質的辦公場地。
記者在位于南海中心城區的“關愛桂城”創益中心看到,作為佛山市內首個大型公益綜合體,有一個樓層專門為NGO提供場地辦公,該場地不僅位于主 城區的核心位置,內外更是裝飾一新。對于進駐的處于起步階段的NGO,中心只收取1元的場地費,以及水電費和管理費。近乎免費便可擁有這樣優質的辦公和服 務場地,讓進駐的NGO組織頗感意外。
“在正規的寫字樓,物業管理人員會要求NGO提供合法的注冊資料,只有通過驗證合格才能租用場地。即便注冊成立了,又因為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很 多NGO往往轉向租用民宅作為辦公場所。”桂城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幫助NGO注冊成立后,還要幫助解決后續的問題,才能讓其發展順利走上正軌。
“深圳希望社工服務中心也要進來,我們也只收1元的場地費,讓他們不用為這些事情操心,可以專心做好服務。”桂城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關愛桂 城”創益中心內還設置了公共的會議室和茶室,方便進駐的NGO互相溝通、交流和合作;同時,中心還通過與各NGO協調,以避免各NGO做同樣的項目,造成 資源浪費。
為保障場地高效利用和規范NGO運作,“關愛桂城”創益中心還專門制定了NGO進駐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按照規定,進駐機構對NGO公共辦公區域 的固定辦公位置使用率不得低于平均每周3個工作日,使用固定辦公位置的人員還必須為機構的全職或半職人員(與機構簽有勞動合同);而一旦進駐機構存在觸犯 相關法律法規或不再服務桂城等情況,則須退出“關愛桂城”創益中心的辦公場地。
關愛基金成NGO孵化器
通過組建近千萬元的專項“關愛基金”,桂城以公益項目招標評審的機制,鼓勵NGO組織競爭獲取扶持基金,獲得發展、成長空間。同時,在“關愛桂城”創益中心設置NGO孵化中心,通過引入香港專業社工機構進行培訓、督導和評估等形式,幫助其孵化成功,繼而推向社會
“沒有注冊成立之前,NGO往往缺少正規的資金來源,注冊成立后,如果沒有項目可做,也同樣會變成‘無米之炊’。”桂城街道負責人表示,這是NGO孵化和成長階段的困境。
為此,桂城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通過財政投入組建專項的“關愛基金”,用于支持公益服務項目的開展和NGO組織的培育。
據了解,“關愛基金”由桂城街道財政前期投入100萬元組建成立,并由政府主力投入,每年納入財政預算,目前已累積到800萬元的規模,今年更計劃達到1000萬元。業內人士認為,以近千萬元財政投入專項扶持公益服務項目和NGO,在全省的鎮街一級都非常可貴。
“我們每年開展一次‘關愛基金’的項目招標評審會,符合桂城要求的優質服務項目,可以獲得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經費扶持。”上述負責人介紹,從 2009年開始,“關愛基金”已累計撥出570萬元項目資助資金。其中367萬元以評審會的形式審批資助了50個社會公共服務項目,涉及居家養老、青少年 教育、外來工子弟輔導、本土社工培育等多個領域;另有200余萬元,則是以共建合作形式購買的社會公共服務研究性項目。
記者了解到,在“關愛基金”資助的公共服務項目中,既有小到1000元的社區心理咨詢輔導熱線志愿服務和社區寒暑假免費義教輔導服務,也有高達 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社工人才培育以及困難職工重大疾病醫療援助等服務項目。項目開展則涵括義工分隊、社區居委會、工會、專業社工組織等多個主體。
“每一筆資金的撥付都要經過專業的評審,項目開展還要接受專門的評估考核,經費比較大的項目,還采取分階段撥付經費的方式,如果中途考核不合 格,會被壓縮甚至取消后續經費的撥付,還可能被列入我們的黑名單。”桂城街道上述負責人表示,“關愛基金”資助公益項目開展和扶持社會組織成長,但不允許 借項目之名搞低質甚至虛假服務。
借NGO打造熟人社區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幅熟人社會的溫潤場景。如今,伴隨鋼筋水泥而起的城市社區,這種熟人社會卻離我們越來越遠,“陌生人社會”成為一個普遍尷尬。
如何打破“陌生人社會”的隔閡,重構社區鄰里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作為南海區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鎮街,桂城將其納入“關愛桂城”社會管理創新建設的題中之義,并借助NGO和社工,重點通過社區活動打造溫潤的“熟人社區”。
去年11月21日,桂城海逸社區“家鄉味 鄰里情”美食節開鑼,近千居民分享了自制的食物。大家一邊品嘗,一邊聊飲食文化和地域風情,在開心愉悅的氛圍中,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社區居民,從陌生的鄰居漸漸變得熟悉起來。
類似這樣的活動在桂城早就不是第一次。在桂城疊二社區的“同住一小區,都是一家人”社區文藝宣傳晚會上,沒有外聘的曲藝團,也沒有外請的明星, 光由社區的曲藝隊、文藝愛好者以及孩子們,便成功撐起了整場精彩的晚會,而臺下的眾多觀眾,則在社區搶答等游戲環節中,開始認識平時就在身邊卻不認識的鄰 居。
這種社區活動,不僅造出了一批社區明星,更讓鄰里關系逐漸從陌生走向熟悉。桂城花苑社區的梁姨和李姨,便是在一次社區活動中認識的,每周都有3 到4天,倆人相約一起去廣場跳舞,從以前的陌生人變成了如今的密友。梁姨笑著告訴記者,因為李姨不用幫家里帶小孩,便會經常到自己家里來看孫女,“現在孫 女每次見到她李婆婆,叫得可親了”。
這也正是桂城所希望看到的。桂城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社區鄰里之間不熟悉,很容易生出摩擦,哪怕只是停車的問題,都可能發生爭執,更不用說 社區衛生、治安、流動人口管理這些,社區居委會也往往疲于應付各種調解事務。因此,桂城通過NGO組織、社工、義工,或者由居委會、業委會等組織開展各種 社區活動,在倡導“愛己及人,助人樂己”關愛文化的同時,拉近社區居民的距離。
南海區民政和外事僑務局對桂城這種“熟人社區”的做法,也給予充分肯定。去年年底召開的南海區民政工作會議便明確提出,要推廣桂城“熟人社區”的經驗,促進社區居民的和諧共融。
慧愛親子教育??
讓外來家庭融入社區
對于人數眾多的外來務工者而言,因為語言、生活習慣、共同話題等因素,在融入本地社區方面存在著一種天然障礙。這種隔閡,也是營造一個人文關懷氛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政府的剛性管理方式,在面臨這類問題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NGO組織的柔性服務模式,則恰好能填補了這一“盲區”。
看到了這一點,在“關愛桂城”建設中引入的慧愛公益教育機構,在桂城外來人員較為集中的地區,針對性開展了社區親子活動,以促進外來務工家庭與社區家庭融合。
慧愛教育的全職社工姚冬玲告訴記者,她們在第一階段設計了“‘衫’國演義”的活動,即組織來自數十個家庭的90個孩子,經過分工協作,用稚嫩的畫筆,在空白的大T恤上,渲染出五彩繽紛的世界,繼而將孩子們的創作,集中向家長展示。
“既有本地家庭的孩子,也有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姚冬玲說,孩子們穿上自己制作的T恤,搭配各自才藝向家長介紹他們的作品、分享他們的故事,并展示他們的能量,讓現場很多家長感動不已。
這個階段,讓慧愛的社工和孩子們,以及孩子與孩子之間建立起信任。“我們正在準備第二階段的活動,希望孩子們成為紐帶,拉近家長的距離。”姚冬 玲表示,外來家庭和本地家庭的融合,氛圍是前提,話題則是介質,沒有氛圍,就難以產生興趣,沒有話題,家庭之間和缺少交集。為此,慧愛教育還將通過家訪, 了解各自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需求,進而針對性組織兩類家庭開展社區親子活動,以增強家長和孩子的參與感,并拉近兩類家庭的距離。
目前,慧愛教育還在與其他NGO組織洽談,以便將更綜合、更細致的服務帶入到外來家庭和本地家庭的社區融合項目中。“不同的NGO擅長領域往往 不相同,在大的領域下,融合更多細分領域的專業NGO服務,可以取長補短”,她表示,具體合作形式還在與南海啟創社工中心等NGO組織商量,希望能探索出 一套服務模式推廣到更多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