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礦區周邊3000畝污染農地,被農業部指定為廣東省唯一一個農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試點。試點采取東南景天和玉米套種模式的土壤修復試驗,但這一方案并未被當地農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后發現,農民放棄土壤修復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種植玉米的經濟效益太低,農民們雖然已經深切體會到污染的傷害,卻無法放棄微薄收成,他們表示:“這也是沒辦法,總得先‘活著’,有地不種,荒著花什么?”(相關報道見A33版)
水頭鎮礦區周邊的污染不可謂不嚴重,中山大學2010年的取樣調查顯示,礦區附近21個水稻品種鎘和鉛超標率分別達100%和71%。因為水的污染,韶關市翁源縣新江鎮的上壩村成為出名的“癌癥村”,村民癌癥發病率約為全國平均數的90倍左右。
在如此嚴重的環境污染下,對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修復應該也必須馬上開始。但是在這一事件中,由于當地農民的權益不受尊重、生計沒有保障,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成為計劃實行中最消極的一環。
粵北山區本身經濟基礎就相當薄弱,再加上受環境惡化的影響,自1983年礦山開采以來,農業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種水稻,長不起來。種花生,剛打花就死了?!弊屢揽客恋厣畹霓r民在這十多年中經常遭遇顆粒無收的痛苦,沒有家底,生存都成問題,拿什么來支持土壤修復的消耗和代價?
就算農民們勒緊褲腰帶,選擇修復土壤??芍圃煳廴驹吹牡V山還在,目前又勘測到更為珍貴的稀土鉬礦,未來采礦期也將被大大延長。在這種情況下,難道要一直靠農民不耕種,或是選擇一畝地只有1000元收入的玉米來保養土壤嗎?污染源遲遲不治理,卻要靠被污染者的犧牲來維系所謂的土壤修復,無疑是癡人說夢。
青山綠水中的田園生活,是讓人夢寐以求的終極理想。但是這一追求的實施,不能僅僅依靠一部分人的所謂“覺悟”和犧牲來達到。在環境保護中,首先應該是開發礦產的獲利方、也是污染的最大制造者來承擔修復環境的責任。管理部門更不能只看著經濟效益,而應在獲利與居民生存中尋找一條平衡的路徑。否則,什么樣的土壤修復試驗,在農民抗拒、污染延續的地方,都無法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