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福區望麓園街道荷花池社區通過社區自治,推行“錯時停車”模式,白天居民外出上班時,把社區巷內的停車位讓出來給周邊樓宇的白領和辦事群眾,晚上則將車位退還給居民。在車位的“騰挪”之間,閑置的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6月9日《長沙晚報》)
眾所周知,停車難一直是全國各大城市的通病,這既有車輛增多、車位緊張的客觀因素,也有停車管理不得法的主觀原因。在目前停車位增長有限的背景下,荷花池社區這種“錯時停車”做法,盤活了存量,理應得到推廣。
“錯時停車”,之前在一些地方推行過,但大多不了了之。其中雙方不能互信,及眾口難調是主要原因。而荷花池社區的模式在互信上有天然的優勢。在該模式之下,停車位管理主要由社區居民推選出的“暢通管家”負責,他們有相對的“官方”身份,又因在本社區有直接的利益,容易贏得社區居民信任。這為居民與周邊樓宇物業協商提供了合適的渠道,彌補了社區居委會直接出面協商的權威有余而親民不足的缺點。
可以預見,隨著“錯時停車”模式見諸報端,荷花池社區的車位資源將會得到充分利用,這種模式也有望在更大范圍推廣。其實,與荷花池社區類似的老城區的社區,大多存在有停車難、車位改建空間有限的問題,但其具有的居民區和單位混雜的特點也非常明顯。這讓在老城區社區推廣“錯時停車”有現實需要又有實現空間。至于是政府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開放自家大院,還是引進市場機制,用價格杠桿來協調各方關系,這些都只是推廣中如何具體操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