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西部地區的發展過程來看,城鎮化的發展避免了人口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帶動了更廣大地區的產業和消費,實現了社會更好發展。但是,美國西部模式的城鎮化造成了對土地的大量占用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中國的現實條件無法承受,因此在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避免這些弊端。
自然發展 不拘一格
到美國西部,很多人感覺這里“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因為除了洛杉磯市中心以外很少能見到高樓大廈,而在那些根本見不到高樓大廈的地區,城市規劃井井有條,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居民儼然能夠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種種便利。由此可見,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鎮化的重要一步。
與中國那些歷史悠久的大城市不同,美國西部的大城市最多只有一二百年的歷史,最大城市洛杉磯只有100多年的歷史。而且作為美國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洛杉磯只有近400萬人口,遠遠比不上中國一些城市上千萬的人口規模。
但是,美國西部地區城鎮化發達程度遠高于中國大部分地區,即使在很偏遠的地區,水電、道路、互聯網、商業零售網點等基礎設施齊全、方便。加州的58個縣當中,洛杉磯縣是個大縣。在洛杉磯縣境內的88個市盡管面積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經濟規模各不相同,但都具備城鎮的基本功能。
從大洛杉磯地區的發展歷史來看,其城鎮化的主要完成階段是在二戰以后。雖然在20世紀初,大洛杉磯地區就成立了許多小城市,但人口較少,基礎設施不發達。洛杉磯在經歷了從20世紀初到40年代的爆炸式增長之后,城市趨于飽和,社會環境負擔過重,于是在50年代前后,很多人開始拋棄市區的小房子,陸續在遠一點的周邊城市建別墅,把家搬到那里,在當地解決就業或靠汽車通勤。這種陸續的人口遷移,帶動了大洛杉磯地區小城市的發展。
自然的發展過程使大洛杉磯地區的城市形態各具特色,不拘一格。有人口10-20萬的綜合型城市,有人口5萬左右、沒有什么工農產業的“居住型”城市,也有以農業生產為特色的城市,或者以教育為特色的“大學城”,甚至還有人口只有112個人卻制造了5萬個就業機會的“純工業”超小城市。這種功能各異的城市集群給不同的居民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實現了城市之間功能的互補和協調。
理念創新 尊重自然
乘飛機從高空俯視,大洛杉磯地區的房屋一片連著一片,一眼望不到邊際。在房屋之間是縱橫交錯的道路,上面跑著幾百萬輛汽車。在美國著名生態建筑學家保羅·索萊里的眼中,這是一種很糟糕的城鎮化模式,因為人類占用了太多的土地,對自然構成了很大破壞。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索萊里就設計出“線性城市”的理念,而且畢生為推廣這種理念而奮斗,直至2013年去世。他主張人類在自然地塊的邊際,建線條狀的高層城市建筑群,既減少占用土地,又滿足大量人口對居住和辦公的空間要求,同時通過建筑群內和不同建筑群之間設置的軌道交通、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等解決交通運輸問題。每一個建筑群內的服務設施能夠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一些建筑群具有特殊功能,比如大型劇院、大醫院等,能夠滿足附近建筑群的人們的其他生活需要。
簡單地說,他把現在美國很多地區“攤大餅”式的城市構建模式給“捏”成細長條,圍繞在山川、湖泊、田野的周邊。
索萊里被稱為“生態建筑學”之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望。他用其花費畢生心血設計的“線性城市”理念,表達他對大自然的最崇高的敬意。
在索萊里去世前一周,記者對這位當時已93歲高齡的老人進行了采訪。他說:“在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可能新建上百萬座城市,哪怕有一座采用線性城市的理念,對世界都是一個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