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紀懷昌,字理吾,別署清涼齋,文達公紀曉嵐第六世玄孫。畢業于中共中央黨校。現任中國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清華大學百年建筑風水學客座教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翰林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土資源報社高級記者等職。
冬日的一個上午,記者如約走進了中國書畫院院長紀懷昌位于北京半壁店的工作室。工作室中,堆滿了各種書籍和筆墨紙硯。這是紀懷昌在書法創作、理論研究的同時,注重“字外功”修養的體現。他先后攻讀了歷代書論、美學、詩詞、哲學、新聞學、心理學、佛學和禪學等著作。工作之余,紀懷昌幾乎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大自然的奇觀異景使我的心靈得到無數次的震撼。每次外出覽勝,絕不忘向這些寶貴遺產學習、悟道。”而學識的增加又潛移默化地使其“字內功”愈加提高,書畫造詣深受書法界好評。
采訪中,紀懷昌以豐厚的文化底蘊、精到的學理見解,闡述了自己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認識和理解。他還表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文化是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塑造真正的城市精神家園,需要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把握正能量、真善美,提高民族的氣勢。
《城市化》:請您談談,為什么中國書法在世界各種文字的發展史上成為世界藝術之林中之獨響,并且成為中國文化精髓的代表?
紀懷昌:書法和京劇、武術、針灸是國際上公認的中國四大國粹。五千年的漢字,書寫作為一種藝術,這在世界發展史上是個奇跡。為什么它能夠成為獨響?首先,書法超出實用的局限成為一門藝術,是由于漢字構成的特點及其書寫工具和載體等因素決定的。漢字構成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書寫的工具和載體是毛筆和宣紙。漢字本身是由點劃組成,具有高度的抽象特點。書法是線條的抖動,點是線的濃縮,線是點的延長,所以說中國書法又稱為線條藝術。這和其他國家的符號文字明顯不一樣。第二,毛筆的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書法,如果沒有“法”,就是寫字,加上“法”就需要通過毛筆的使用,讓書法更加有魅力。漢字的起源是刻刀、砌刀,比如甲骨文,就是刻在甲骨上的。后來轉為毛筆,有了提按頓挫,徐急迅緩,產生了極盡變化的線條,這樣整個線條的造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分割出大小兼存的塊面,營造出別有洞天的藝術世界。第三,書法的特殊性。唐代張懷論書“文則數言乃知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指的就是書法點畫功夫,所以,書為心畫,可謂簡義之道,文章言志抒情,尤可飾偽,書法者不能遁形,必須實打實地臨帖,一筆一筆地寫。西漢的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也是表達的這個意思。文章可以反復加工,而書法創作不可重復,沒有可逆性。因此,書法藝術直接反映了作者創作的主體心志,表達了書者的性情、修養以及技法,包括駕馭毛筆的能力。
比如,大家熟知的王羲之的《蘭亭序》,當時東晉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與同僚、好友以及兒子等41人,在今天的紹興蘭亭舉行休憩之禮,天晴氣朗,時光美妙,山清水秀,茂林修竹,勝景無限。快樂無比的一群才子們,一觴一詠,寵辱皆忘,于是把手抒懷,心手雙暢,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還有顏真卿,歐陽修曾這樣評價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我研究過他寫的《祭侄文稿》,三稿是不同的,表明他當時不同的情緒。《祭侄文稿》是書家祭悼死于戰后的侄子,情不能掩,憤筆直書,同時懷著同仇敵愾的義憤,又深感家族巢傾卵覆的切膚之痛。書寫的時候情腸百結,順管奔流,遂致奇崛縱橫,驚心動魄。全文沒有一點造作。再看他的《爭座位稿》,全篇氣勢磅礴,表達了書者敦厚耿直堅強的性格和正氣凜然的激情。
《城市化》:在您看來,是什么原因讓書法沒有隨著電腦的普及、手寫量的減少而魅力消減,反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當代中國參與者最多、受眾最廣泛的藝術形式之一?
紀懷昌:林語堂曾說,書法是中國美學的基礎,中國人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美學家宗白華也說:“中國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它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這些都足見中國人對筆墨藝術的特殊感情。
書法沒有隨著電腦的普及、手寫量的減少而魅力消減,反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有這么幾點原因:
第一,書法是一門真正的藝術,是民族的產物,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心理信息,可以說在它身上經史絕倫的創造,與歷史久遠的沉淀交織在一起,令人困惑又催人思考,中國歷史上每朝每代都涌現出很多的書法家,讓人們不遺余力地窮究它的奧秘。另外,書法字法合理,章法講究,還要求有深厚的字外功,使書法神韻超然,表現出豐富的力感,強烈的情感,自然而不加雕飾,以及言之不盡的味外之味。歷代大家的風格不一樣,就是要達到以上所說的目的,大家的風格總結起來有四點——端莊雄偉,飄逸秀麗,縱橫奇絕,工整精細。這就是它的藝術性為什么沒有被代替的原因。
第二,書法的可塑性。每個字都有其構成的基本要求保證漢字的準確性,同時又要求不僵化,其形態有極大的可塑性。比如正草隸篆書體,每個體、每位書家又有著不同的風格,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喜歡的書體和書體風格。
第三,中國人對書法有著極其的偏愛之心。我們從出生就在漢字里滾,對于書法的審美根本不用教。電腦是程序設計,沒有感情的流露。人寫字,要把自己的真誠感情流露出來才能打動欣賞者。人們常說,字是一個人的第二張臉,能寫一手好字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此外,書法還能培養人的嚴謹、認真、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發展有很大的裨益。
《城市化》:有觀點認為,書法應該融入時代的氣息,融入現代人的審美趣味,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賞,您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紀懷昌:我同意這個觀點,書法必須融入時代氣息,因為筆墨應隨當代,這是清朝畫家石濤的一句名言。他這句話不僅影響了同一時代的書法家,其后也對中國書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為什么筆墨應隨時代?這里邊有三方面的內涵,一是筆墨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特色。二是所謂的時代,是對中國書畫發展問題提出的原則性的標準。傳統筆墨不能失去時代的氣息和風貌。比如,有些網絡語言一誕生就得到人們的偏愛發展迅速,實際上就是一個時代化的問題,否則沒有新意,停滯不前。第三,筆墨也是物質,它是“術”的載體。筆墨只有通過藝術家的思維,才能產生中國獨有的書畫。
舉個例子,1993年第五屆書展在評一等獎的十件作品中,廣西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這在書法歷次大展中絕無僅有。什么原因?他們在視覺展示氛圍的制作技巧上大做文章:在宣紙上做底、做舊,再臨印,分開書寫。這不同于過去傳統的創作方式,古樸凝重,很新穎,一下子把評委的眼睛吸引住了。不過,后來受到“重形式、輕內涵、重制作的效果,輕功力學養”的批評。我覺得,這在當代主流書法含義范圍中擴充了一個新的創作方向。但這里有一個要求,必須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扎實的書法功底,善于從民間書法和出土文字中吸取營養,才能寫出與時俱進的有創新精神的書法。
對于創新,也就是書法融入時代,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忘記時代的擔當,必須遵從傳統文字,不能離開漢字談創新,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外,在創新當中要保持冷靜,現在我們的書法界太浮躁了,要保持冷靜,用書法藝術來唱主旋律,認真表達個人對生活的感受以及情感。目前書法界最缺的就是真情實感,有的是采取技法主義的傾向比較嚴重,而且心理負擔過重使得書法不夠自如。當然,這也是書法家面對當前一些社會現象如一切向錢看等心里苦悶的外在表現。像宋莊的一些書法家,一年賣不了一張字畫,只好搞點獨特的東西,在技法上、形式上出新。前不久,我去宋莊,看到一個書法家將“三個代表”弄成三個大柱子,后來被一個外國人買走了。實際上,這是丑化中國,這樣是不行的。這樣的一種制作,把可貴的文化與精神變得蒼白、單調。所以,具有一定法度的文字書寫藝術才能稱為書法。具有章法美、神韻美、結構美,如此才能達到藝術高度。筆墨干濕、陰陽虛實都融進書法創作中,這樣的作品才能算是精品藝術。藝術應該有一定的欣賞價值,給人帶來愉悅,催人奮進,才是符合時代氣息,才叫筆墨隨當代。
《城市化》: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如何相互融合,讓城市真正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
紀懷昌:從上世紀20年代起,城市化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在,也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體現,更是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可見,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的融合,關鍵要了解城市的定位。我們說文化就是化人,怎么去化人,就是通過知識與藝術的活動,比如講座、音樂、舞蹈、史詩等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去化人。文化更廣義地泛指所有生活的一切,不管是物質的或者精神的向度,追求的都是文化。
要讓城市真正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各種文化缺一不可。因為城市有著不同的人群,不同層次的欣賞面。在中國傳統社會,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有著明顯的界限,兩種文化有不同的消費群體,但是文化沒有高下之分,經濟落后的群體并不意味著他們文化落后,他們也有追求高雅文化的權利。不過,各種文化的融合最終歸于大眾文化,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因為大眾文化就是融合的結果。通俗文化在大眾文化時代已不再具有傳統的意義,而是一種被消解的重構。也就是說,在大眾文化時代,并非就是感官無深度、快餐式的文化,高雅文化在大眾時代也不再像以往的高雅文化,而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比如,有些京劇把交響樂加入進去,兩種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大眾文化。另外,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每年的春節晚會,各種各樣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總之,文化相互融合的關鍵是把握正能量、真善美,提高民族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