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時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會議非常有針對性地提出,將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并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基礎上,結合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戰略,明確我國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城市的科學發展對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究竟體現在哪里?就這一話題,城市化委員會國際交流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城市的科學發展是實現整個經濟社會全面科學發展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馬慶斌表示,早在2002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就專門以中國的“門”字作為報告的封面,并著重提到,新世紀全球將進入城市社會,一方面這說明城市在新世紀尤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發展中將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隱喻了中國的城市發展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我國的工業、服務業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經濟總量也仍主要由城市來產生,能源消耗包括污染物的排放也主要在城市區域內,未來,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問題上,還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只要能把城市的問題解決了,讓城市實現科學發展,就能夠為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問題找到突破口。
此次會議距上一次于1978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已整整37年,馬慶斌分析道,197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剛過17%,現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則在57%左右,37年的時間,我國的城鎮化率提高了近40個百分點,同時,中國的整個經濟總量也已躍居全球第二,這說明城市總量的發展、水平的提升與中國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是呈正相關系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之所以選擇在現在召開,就是因為中國正在從簡單的追求GDP總量轉型升級為經濟的提質增效過程,城市在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這次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也強調將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及“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與城市的全局性發展相結合,對此,馬慶斌認為,未來促進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主要將通過城市的協調發展來實現。東部類城市群要轉型升級,提升全球競爭力,同時也要在西部及東西部地區培育大城市。而無論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還是“一帶一路”戰略,體現的都是東部或東中西部間區域發展的差距問題。目前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發展總量、工業發展基礎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城市個頭”較小,卻往往是小馬拉大車,如果把西部的城市培育得更大一些,它的就業機會更多一些,并與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結合起來,就會使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發展,也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就業機會,而不用非要奔襲2、3千公里到中部來就業。因此,通過把一批“小馬”換成一匹“千里馬”,就能夠拉動我國中西部廣大區域的發展,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