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發展作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一個方面,無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企業層面,今天都已經到了需要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村網購規模是1800億元,2016年達到了4600億元,雖然跟同期全國網購市場接近1.2萬億元的規模比,農村網購還只是占了一個小頭,但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市場規模差不多翻了兩翻,這個增長速度是十分驚人的。
在中國經濟發展日益電商化的趨勢面前,再來討論新型城鎮化如何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問題,似乎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因為農村電商正在催逼著農村大步向城鎮化邁進。換句話說,農村已經提前被電商帶進了城鎮化的軌道,且幾乎沒有了回頭路。因為自80后以后的幾代人幾乎都是在網絡環境下長大的,即便其中會有一些年輕人留在農村發展,或者另有一部分年輕人會從城鎮返鄉創業,那也絕對不可能承襲其父輩和祖輩的農耕模式。
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雖然超市和便利店都開到了村莊一級,但是農村的年輕人與外界的溝通呈現多渠道的趨勢,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也呈現城市化的特征。而鄉村實體店無論是商品數量還是質量等都無法滿足農村年輕一代的購物需求,網購成了農村年輕人主要的消費方式。而對于那些留守的中老年農民來說,商品價格又是其中非常有誘惑力的因素,他們網購的積極性也非常高。
電商倒逼農村融入城市的速度
所以農村網購的快速崛起是有其現實支撐的,新一代農民無論是在消費方式上還是創業就業的追求上,已經快速融入了城市的節奏,這是倒逼農村城鎮化的一股強大力量。當然,人的觀念的融合并不等同于城鎮化與農村電商的融合,如果在一些硬件投入上沒法做到與城市接軌,農民最終還是會被城市化甩開的。
比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般都是地廣人稀,農民平時去趕個集都要趕十幾甚至幾十里的路,不要說發展電商,就是以傳統模式下鄉的商品都還沒法大量普及到村。在這種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的地方,農村集鎮就必須擔負起對接電商的重任,一些便民服務平臺,包括快遞下鄉點、農產品收購點、游客接待點等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的機構可能不像電商創業園那樣具備一定的規模,起點高,但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品牌推廣、物流集散以及對農民電商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提供服務,使之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根據地。
此外,小城鎮建設也可以為電商發展打好扎實的基礎。當前,農村網民的數量,特別是移動網民的數量不斷在增加,包括寬帶和WI-FI在內的一些基礎設施還無法滿足農民的要求,或者農民可能在通信消費能力上尚無法與城市對接。
這個問題其實是可以用城鎮化的思維來解決的。固定資產的投資是引導農村城鎮化的顯著標志,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即便是在小鎮周邊的鄉村,也早已是新房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幾乎都看不到城鄉差別。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原先的小鎮居民早于農民提前進入了城市化的生活和工作軌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融入了縣城生活,原先鎮上的舊房要么被出售,要么自然破敗。這給了原先住在小鎮周邊的那些農民以進城填補缺口的機會,有的人可能因為做生意的需要或者上班的方便,選擇在鎮上購房或者自建房屋。
農民填補小鎮遷移的居民,小鎮居民填補縣城居民,這已經成為經濟發達地區城鄉人口互動的一種趨勢。這種互動客觀上加快了農民融入現代生活方式的節奏,因為人口一旦集聚,電信運營商開展業務相對更加方便,無論是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寬帶業務的展開,成本都可以降下來,農民也就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同時,城鎮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會深刻影響新進城的農民,比如網購,比如利用網絡做生意等。
總之,農村集鎮相比于原先散落的自然村莊更有利于發展農村電商。盡管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都有如何提高農民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政策支持,但這些都是微觀層面的努力,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還是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因為只有當農民和城市居民在同一片互聯網天空下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城鄉居民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