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解讀北歐幸福密碼
時間:2013-09-04 13:02:35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楊濱章 

編者按:
    幸福是每一個人的追求,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2012年4月,聯合國與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共同發布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報告提出了一套國家幸福指數(Bhutan’s GNH Index)體系作為測評全世界各國國民幸福程度的指標,其中包括穩定的經濟收入、良好的人際關系、高就業率和高質量的工作、相互信任和尊敬的社會生活、身心健康、供養家庭、良好的教育等。報告顯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大多在北歐:丹麥、芬蘭、挪威依次占據了前3席,瑞典名列第7。超級大國美國位列榜單第11名,中國則排在第112位。
    為什么地處世界角落的五個小國,能夠成為全球聚光燈下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地區?北歐人是如何享受幸福的?他們幸福的秘訣是什么?本期案例欄目將帶您一起解讀北歐幸福密碼。

北歐名片

    北歐(Nordic Europe)是政治地理名詞,特指北歐理事會的五個主權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地域包括歐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 5個國家,以及實行內部自治的法羅群島。
    面積:北歐西臨大西洋,東連東歐,北抵北冰洋,南望中歐,總面積 130 多萬平方千米。
    地貌:地形為臺地和蝕余山地,冰蝕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錯是主要地貌特征。
    氣候:北歐的絕大部分屬于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氣溫較低,夏季短促涼爽。冰島等地屬極地苔原氣候,丹麥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人口:北歐人口單薄,總人口2500萬,人口最多的瑞典900多萬,最少的冰島只有31萬。
    經濟:北歐國家的經濟水平在歐洲最高,丹麥、瑞典等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均遙居世界前列。林業、水力發電、鐵礦開采、漁業、造船業和航運業,均為北歐的傳統經濟部門。
    自然資源:1、礦產資源主要以鐵礦為主,主要分布在瑞典北部和中部。北海大陸架還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2、水和水能資源:北歐河流短小,水量豐富,并與眾多的湖泊相通,形成天然的蓄水庫。斯堪的納維亞山上的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3、海洋資源:北海漁場年平均捕獲量3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捕獲量的5%,鯡魚和鮐魚幾占總捕撈量的一半,其他有鱈魚、鳘魚和比目魚等。4、森林資源豐富,北緯61-68°之間,是針葉林的集中分布區。北緯61°以南為針闊葉混交林區。5、地熱資源豐富,特別是冰島多溫泉。這些資源為北歐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和原材料,北歐的資源出口市場廣闊。

綠色空間:
市民“幸福指數”不可或缺的要素

作者簡介:
楊濱章,男,哈爾濱人,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旅游與文化管理中心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

    構成北歐“幸福指數”的要素有許多,比如政治學上的民主指數、廉潔指數,經濟學上的效率指數、可持續發展指數,社會學上的福利指數、公平指數,環境學上的空氣指數、能源利用指數等等。正是這些或有形或無形的指數,托舉起了北歐人獨具特色的“幸福”。其中,城市中的“綠色空間”——各種可被市民自由使用的公園與綠地、湖泊與河流,不僅是城市物質空間環境與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休閑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美國的一份房地產研究顯示,78%的購房者表示其在購房時會把開敞空間列為特別重要的因素來考慮。1994年的全美調查中,在影響購房者購房的39項因素中,“擁有大面積的開敞空間”和“擁有充足可用于散步和騎自行車的場地”分別列在第二、三位。事實上,在北歐諸國,城市綠色空間不僅被視為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而且也被視為市民的重要社會福利。不論在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市民走出家門不遠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活動的綠色空間。這些處處綠蔭、時時花香、潺潺流水、陣陣鳥鳴的“綠色空間”,既為人類帶來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無數好處,也為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益處。

綠地離家門口有多遠?

    通常,可達性被視為衡量綠地分布是否均衡合理的一個重要指標,被理解為城市居民走出家門后距離最近的綠地有多遠,即服務半徑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500米內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距離,一旦超出這個范圍人們前往的意愿就會大為降低。我們國家就規定“公園的服務半徑為500米”。20世紀90年代,“歐盟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 簡稱EEA)曾將其確定為步行不超過15分鐘。其解釋是,對于老年人而言,這一距離可能相當于步行500米。在2002年《環境專題報告(30)》中,將市民可進入公共開敞區域的距離定為300 米。歐盟將“公共開敞空間”劃分為三類:①公園、花園、步行者和騎自行車者可使用的場地、墓地;②免費對公眾開放的露天運動場地;③免費對公眾開放的私屬區域,包括農田、私家園林。
    在這方面,北歐國家更是成就斐然。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城市公園系統就是突出的一例。盡管該市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3,水域面積和綠地面積也各占1/3,城市由57 座橋梁連接起來的14個島組成,被稱為“北方威尼斯”。這樣的城市空間構成令許多城市羨慕不已,但該市并未因此而滿足。自20世紀30年代該市開始規劃和實施公園系統建設,使斯德哥爾摩成為“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公園政策的城市。……在形式上,公園現在由一個滲入城市各個角落的綠網構成;綠地已經成為城市結構中主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1999年斯德哥爾摩制定的《綠圖規劃》中就確定了以下目標:①在 200 米內要有一個可用于游戲、健身、散步、日光浴的“綠島”;②200米內要有一個1-5公頃的社區公園;③500米以內要有可以野餐和踢足球的場地;④500米以內要有一個5-50公頃的城市區級公園;⑤在1 公里范圍內有一處不小于50公頃的自然保護地。現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園數量達到1000處,公共綠色空間面積達到6,8704公頃,占城市面積的36%,人均面積達到86 平方米,實現了“城在綠中,人在園中”的目標。而在丹麥,有66.9%的丹麥人住地與最近各類型綠色空間在300米以內,有26.9%在300-1000米范圍內,只有6%和0.2%在1-5公里范圍內和5公里范圍外。其中,住地距公園和其它綠色空間的距離,53.5%在300米范圍內,31.2%在300-1000米之間,12.4%在1-5公里之間,2.9%超過5公里。出門有綠、見綠、賞綠成為市民健康、幸福生活的源泉。

綠地為市民帶來了怎樣的好處?

    城市中的綠地因性質和功能的不同有許多種類型,不論是人工營造的還是自然或半自然的,身在其中,或看花開花落,或觀云卷云舒,或賞魚游魚躍,或聽蟲鳴鳥唱,或健身強體,都為城市和市民帶來了無數的樂趣與益處。
    在歐洲,不少學者和研究人員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秘綠色空間與市民生活的關系。2005年丹麥公共健康研究所等機構就聯合開展了“丹麥全國健康調查”,調查采取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有11,238人接受了調查。結果表明,“接觸自然”與“尋求放松”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原因,此外依次還有“鍛煉身體”、“與朋友、家人活動”和“感受季節”等。從市民前往綠色空間的頻率上看,每天一次的達到43%,每周數次的為29.9%,每周一次的為18.6%,每月一次的為6.6%;很少或者根本不去的只有2%。在每天使用綠色空間的市民中,以住地距各類綠色空間在300米范圍內為例,前往公園和綠色空間的為81%,前往林地的為70.3%,前往其它類型自然空間的為76.6%,前往大海、湖邊、海邊的為54.9%。這些數據說明,城市中的綠色空間已經成為丹麥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在這些場所開展各類休閑活動,也已經成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市民在公園里跑步、健走的身影,到燒烤、聚會的歡笑,幸福洋溢在臉上,幸福充滿在胸中。不僅是成年人感受到綠色空間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兒童也熱衷于活動在游戲場地上。據2007年4月一份對299名5-15歲丹麥兒童的調查,82.3%的孩子認為自己非常容易在室外找到游戲場地。在丹麥,兒童游戲場地除了遍布在每個居住小區內,每個公園和公共綠地中也都建有風格迥異的游戲場地。這些場地不僅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活動的場地,而且也吸引了不少成年人前往。
    那么,前往各類綠色空間開展休閑活動能給市民帶來怎樣的益處呢?市民喜歡在城市中的各類綠色空間從事的休閑活動,是與市民在休閑活動中能夠放松自己,緩解壓力分不開的。資料顯示,從1987年到2000年,丹麥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壓力的人數由35%上升為44%。丹麥學者的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城市綠色空間具有一定的減輕和緩解人們壓力的作用。表2顯示,住地與綠色空間的距離和人們感受的壓力成正反,與人們前往綠色的頻率成反比。綠色空間除了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和釋放壓力外,棲息在綠色空間里的形形色色昆蟲、鳥類、魚類以及小動物,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而這些則是無法用文字和數字來說明的。

“建成羅馬非一日之工”

    綠色空間作為城市的“生態島”、“物種島”和“綠肺”,對城市環境與生態起著巨大的平衡器、穩定器和推動器的作用。對于現階段正在努力推進現代化、城市化的我國來說,規劃和建設好城市綠色公共空間是一項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務。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著“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問題。無論是綠地的數量與布局,綠地的可達性與服務認可的數量都是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
    然而,建設數量合理、布局均衡、可達便捷的綠色空間卻非易事,套用歐洲的一句諺語:“羅馬非一日建成”。北歐城市的綠色空間與歐洲其他城市一樣,都是隨著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一點點建設與發展起來的,其中既離不開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離不開科學的進步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指導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努力。因此,我們應該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利用現在城市發展的有利時機,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綠色空間體系,造福市民,以不斷提升我國市民的“幸福指數”。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