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工作”離3億多職工有多遠?
——工會主席與職工代表關于新時期維權的對話
“落實職工各項權益,讓廣大職工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黨中央在中國工會十六大的祝詞中,對新時期工會維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職工群眾不同層次的需求不斷拓展。“舒心工作”,涵蓋了勞動就業、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安全衛生、休息休假、民主管理等各個方面。全國3億多職工,離“舒心工作”還有多遠?工會實現職工“舒心工作”愿望要怎樣作為?在工會十六大上,各級工會主席和企業職工代表展開了思想碰撞。
飯碗“厚實”么?
今年32歲的郭志剛代表去年和老婆孩子一家三口在上海落了戶口,這位來自江蘇徐州的農民工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打拼12年后,終于成為上海人。
當初只身來到上海的郭志剛,沒有技術也沒有學歷,正趕上單位工會為農民工組織了免費技術培訓班。通過學習,郭志剛通過了考試,在單位技術比武中名列前茅,最終取得了國家認可的高級技術資格。有了技術,他成了各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與其等職工下崗失業了,工會再來替職工討說法,不如當初就為職工的職業規劃想辦法。讓職工有技術,飯碗打得厚實,到哪都有飯吃,才是工會對職工的最大維權。”工會十六大代表、青島港碼頭工人許振超說。
事后給職工找工作,不如事先搭建平臺。“工會要創造條件,幫助職工群眾包括農民工進行技術技能培訓和職業素養的提升。現在的社會,職工單憑著年輕和原有的學歷,拿到的‘飯碗’一打就破。只有技能不斷提升,跟上企業不斷發展的需求,這樣的‘飯碗’才厚實。”工會十六大代表、徐州市總工會主席束志明說。
他也承認,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企業,特別是非公企業,出于成本考慮不愿意為職工出錢培訓。工會一方面要說服企業管理者,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一種政府引導、工會推動、企業參與的職工培訓方式。
腰包越來越鼓了嗎?
作為一名工會十六大的農民工代表,王華君干過搬運工、當過售票員、現在開著出租車。他在網上建了個農民工群,每天收到幾十條農民工的投訴和建議。
“我們這些農民工最集中的要求,除了穩定的工作外,收入還要不斷增長,起碼能追得上物價的漲幅。”他說。
提高工資標準,設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是工會維權的焦點。據2012年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70.3%的職工認為當前工資收入水平“一般”或表示“不滿意”。尤其是非公企業一線職工,對工資增長緩慢意見最大。
讓職工工資收入合理增長,工會能做什么?該做什么?全總統計,在各級工會推動下,近十年來集體合同和工資專項協議簽訂工作不斷推進。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130.2萬份,覆蓋職工1.5億人。
但現實遠沒這么簡單。“企業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盡量壓低職工工資成本,勞動密集型企業尤為普遍;地方政府想著招商引資,對企業監管也不嚴格。工會自身也底氣不硬,工會主席首先是企業的雇員,難以和企業主平起平坐。”談起工會在工資談判中維權之難,江蘇省宿遷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勇代表說,現在有些企業管理者存在誤區,認為工資集體協商就是單純給職工加工資。實際上,企業效益好的時候,要讓職工分享發展成果;效益不好的時候,職工作為利益共同體,也會扛起責任。
該休的假休了嗎?
“一周只讓休一天,員工開會、公司培訓偏偏就放在這一天。黃金周加班按理能倒休,可老板說公司忙要體諒,你還敢說嗎?”對于在成都一家電器銷售商工作的彭蕾來說,“把該休的都休上”只是個夢想。
去年底由某媒體社會調查中心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0.4%的受訪者直言單位不實行帶薪休假;有78.1%的人認為,在這方面勞資不對等,員工沒有話語權。
我國的《勞動法》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均明確規定了職工享有休息休假權利。可是,在勞資關系仍然不平等的今天,能不能落實還是職工的疑問。
“工會主席就是要理直氣壯地維護工人的休息休假權。職工創造了財富,就該充分休息。企業不能找任何理由搪塞。”湖北宜昌市總工會主席劉學甫代表說。
作為一家外資企業的工會主席,來自廣西的王遠文代表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們公司的職工加班也多,因為只有加班才能多掙一些錢,有的職工就算不睡覺也要加班。他做了個調研,得出結論:職工加班到疲勞極限后,事故比率會直線上升,老板因事故支付的成本要遠高過加班帶來的效益。老板這才聽從了他的建議,招收新工人。
企業大事說得上話嗎?
“現在只要肯勞動,都能吃飽肚子穿暖衣,但職工不是只有這點物質追求。我們還渴望著通過參與企業決策和企業管理,保持企業的長久發展和個人利益。”來自青島港的碼頭工人、全國著名勞模許振超代表說。
黨中央在工會十六大開幕時的祝詞里明確提出,要“充分保障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王勇代表認為,這在現實工作中有太多的困難。“從企業層面來看,按照目前職代會制度的規定,企業重大事項,如企業的發展目標,發展中要解決的問題都要通過職代會,吸收廣大職工的意見。但現實中不少流于走過場。”王勇說。
“企業的重大決策,涉及職工切身權益的問題,都該通過工會,讓職工能說話,說得上話,說話能起作用。”許振超建議各級工會可以通過開座談會、調研等了解職工的期待和心聲。待條件成熟時,工會應推動國家出臺具體的政策,落實職工對企業的各項民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