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碳交易上并沒有“大躍進”。解振華去年的表態是,“十二五”期間,碳交易主要是做好試點工作,探索和積累經驗,到“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逐步建立全國性的碳市場”。
中國碳排放試點啟動逐步進入密集期。昨日下午,據《法制晚報》報道,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權市場就將正式開市。報道稱,“目前,490家企業單位中,開立碳排放交易配額賬戶的已過半。”
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當天,中國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購買了申能集團6000噸碳配額,完成了基于配額的首筆碳排放權交易。同一天,廣東省公布了《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
在專家看來,建立碳交易市場大勢所趨——正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11月26日所表述的: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具體實踐。
碳市場已超過1000億歐元
數據顯示,全球碳排放年交易量超過1000億歐元,歐美市場占主導地位。
所謂碳交易,簡言之,就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當作商品一樣進行交易。這其中,政府對碳排放實施配額管理,向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額,同時,排放單位可通過市場購入或售出實際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額。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確定,將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目前,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全球主要有三個碳排放機制——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行機制。因為這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歐盟航空碳稅,現在大眾更為熟知的是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
對于碳交易,中國近年一直在準備,并在2011年11月形成國家文件——《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了“試點”這個大方向及相關的先行碳交易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一起,成為碳排放交易的試點城市之一。其中,深圳的試點已在今年6月18日啟動了碳交易。
滬首日成交1.2萬噸二氧化碳
11月26日,繼深圳之后,上海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對此,解振華頗為興奮,上海碳排放交易正式啟動,“再次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不會變”。
針對碳交易,上海市將建立碳排放配額總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對企業碳排放配額的分配、清繳、交易及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等活動進行規范管理。其中,上海市191家來自鋼鐵等工業行業及賓館等非工業行業的企業,率先納入了碳排放配額管理范圍。
另外,與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當年試點碳交易時的情況相似,企業2013年-2015年碳排放配額全部實行“免費發放”。
據新華社報道,在配額的分配方面,采用了國際上較為普遍的“歷史排放法”和“基準線法”,并結合上海實際對其進行了深化和完善。上海對工業(電力除外)以及商場、賓館等建筑采取歷史排放法,即基于企業歷史排放水平,結合先期減排貢獻確定其碳排放配額;對電力、港口、機場、航空等采用基準線法,即基于其排放效率和實際業務量確定企業年度碳排放配額。
在首日交易啟動后,上海市碳排放2013年配額、2014年配額、2015年配額都出現了成交,首筆成交價格依次為27元/噸、26元/噸、25元/噸。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網站信息顯示,碳交易首日共成交1.2萬噸二氧化碳,2013年配額、2014年配額和2015年配額分別成交6000噸、5000噸和1000噸。
北京廣東也按部就班開市
此前在波蘭華沙落幕的氣候大會上,解振華對媒體說,今年年內,7個交易試點中有5個可能開始進行交易。其中,“北京作為首都啟動碳交易市場,將為建設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探索經驗。”
7大試點城市中剩下的幾座城市也在積極準備碳交易的試點工作。11月26日,廣東省公布了《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北京是11月28日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
重慶聯交所相關負責人熊靛欄去年曾對媒體表示,“重慶碳交易所的籌備由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具體負責。目前,聯交所已將所有申報資料上交,2013年有望正式成立。”
新華社稱,在國內7個地區開展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技術和機制的創新探索,為最終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但正如解振華所言,“碳排放交易正式啟動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今后還有更大的考驗。”
媒體今年7月報道稱,深圳最大的難題是“它們找不到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報道稱,歐洲在最初進行碳交易體系設計時,已擁有長期完整的企業碳排放統計數據,可按過往的排放情況進行簡單的指令式分配,“但缺乏這些數據記錄的深圳,只能另辟蹊徑”。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稱,中國碳市場需要解決三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碳產品的商品屬性問題,把碳商品屬性法律化,以保障市場的穩定性。其次,必須增加碳市場的流動性。最后,慎重考慮建立全國碳市場”。
李俊峰公開稱,“在前兩個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建立全國市場是更危險的。”
林伯強此前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建議,“在試點階段,相關部門短期內出臺的試點方案應該不會增加企業的負擔。”
難避經濟周期波動規律
歐盟目前碳交易市場的現狀同樣值得警惕。英國碳專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陳波公開撰文稱,歐盟碳交易價格過低,主要原因就是供給偏離了經濟周期的波動規律,導致供給嚴重過剩。
“當經濟周期下行時,生產規模的收縮本身即可帶來排放下降,企業的減排壓力大大緩解,對排放配額的需求也會顯著減少。如果企業預期未來經濟周期將繼續下行,則會傾向于出售配額以增加現金流,因此配額的供給會增加,同時企業自身的需求也在進一步下降。”陳波在文章中稱,這兩方面的效應相互疊加會加速市場價格的下跌,“如價格過低,則可能無法有效激勵企業進行減排投資”。
對此,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擔心,“中國的碳交易可能難以避免歐盟的困境。”
好消息是,中國在碳交易上并沒有“大躍進”。
解振華去年的表態是,“十二五”期間,碳交易主要是做好試點工作,探索和積累經驗,到“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逐步建立全國性的碳市場”。
延伸閱讀
興業銀行上海分行獲首筆碳交易結算銀行證書
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啟動儀式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舉行。在本次啟動儀式上,興業銀行上海分行獲得首筆碳交易結算銀行證書。上海分行2011年11月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是兩個行業領域的首度戰略合作,并為該所研究開發出碳交易資金清算系統,目前是惟一一家碳交易資金的存管、清算、監管銀行。兩年來,上海分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靈活機制、客戶資源、經營網絡和科技力量,聯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共同加強金融和交易服務創新,大力推進碳交易試點工作,其綠色金融業務也走在上海銀行同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