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年時間實現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全覆蓋,內蒙古將逐步提高農村牧區基礎養老金,將低保老人納入高齡津貼補助范圍,加快構建綜合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將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政策延伸到支出型貧困家庭,并實現農村低保應保盡保,讓廣大農牧民生活更有保障。
目前,我區已經實現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截至2013年底,全區城鄉居民參保780萬人,參保率達到95.6%,待遇領取人數達到189.6萬人。2007年我區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全面覆蓋,2013年全區參合人數達到1261.5萬人,參合率達到了97%。2006年我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到2013年,全區月均保障農村牧區低保125.18萬人,占全區農牧業人口的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保障標準排在全國前列。
為了實現全覆蓋目標,有關部門正在加緊統計測算,著手籌集資金,制定符合我區實際的政策制度,更好地保障農村牧區群眾的生活。
讓廣大農牧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冬日午后,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世紀家園小區里,幾名老人正湊在一起聊天、下棋。“現在我們農村老人幸福多了。像我,每個月光養老金就能領330元,民政部門每個月還給100元的高齡津貼,政府還給一些退牧還草的補貼,日子好過著咧。”今年85歲的許明宗老人樂呵呵地說。聽說政府又將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納入了“十個全覆蓋”,老人期盼著生活會變得更好。
一直以來,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農村牧區居民的保障政策,建立了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2011年我區率先將新型農村牧區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建立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于2012年實現了制度全覆蓋。2007年我區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全面覆蓋,2013年參合率達到97%。在推進覆蓋的過程中,大幅提高了患者在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就醫報銷比例,還實行了慢性病及特殊病種大額門診醫療費用補償制度,實行了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制度,將21種重大疾病納入了保障范圍。2006年,我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制。幾年來,低保保障政策不斷完善,保障標準不斷提高。2013年,全區月均保障農村牧區低保125.18萬人,占全區農牧業人口的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保障標準排在全國前列。
兩項惠民政策,為農牧區老人安度晚年保駕護航
為了讓廣大農牧民晚年生活有保障,鼓勵其積極參保繳費,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置了100—1000元10個繳費檔次,繳100元的政府給予補貼30元,每提高一個檔次,政府補貼提高5元,最高補貼75元。提高基礎養老金,達到每人每月60元,對年滿70—79周歲、80周歲及以上的,分別加發10元、20元基礎養老金。由政府為重度殘疾人、城鄉低保戶、五保戶按照100元的標準代繳養老保險費。為了保障特殊群體的利益,2012年出臺政策,規定已自愿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并符合領取待遇條件的低保、五保、優撫對象,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其享受的低保、五保、優撫待遇不變。
截至2013年底,全區城鄉居民參保780萬人,參保率達到95.6%,待遇領取人數達到189.6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群眾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險,增強了農村牧區居民的社會安全感,對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拉動消費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我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月人均養老金為153元。“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153元已經滿足不了農村牧區老人的生活需求,所以提高基礎養老金,是當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王燕峰說。“提高了待遇,就能吸引更多人參保繳費,也有利于平衡城鄉養老金的差距。”王燕峰說。
除了養老保險,我區低收入高齡老人還多了一重保障——高齡津貼。2011年自治區政府印發了《關于印發自治區80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齡津貼發放管理辦法的通知》,標志著我區從省級層面建立了高齡津貼制度,成為繼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后第15個建立高齡津貼制度的省區。2012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把高齡津貼的管理發放工作納入為群眾辦“十件實事”之一。截至目前,累計有63.4萬高齡老人受益。
按照規定,80—100周歲和100周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和300元高齡津貼,對有工資性收入和享受低保的老年人暫不發放。“多100元,就多一份保障,為實現農村牧區高齡津貼全覆蓋,我們擬在農村牧區實行8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普惠制,將低保老人納入高齡津貼補助范圍。”自治區老齡辦辦公室主任哈斯說。
“為了實現全覆蓋,我們將努力做好測算和資金籌集,協助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更好地保障農村牧區老年人的生活。”自治區財政廳農保處副處長趙大軍說。
低保、社會救助讓農牧區百姓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我區基本形成了以城鄉低保、農村牧區五保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臨時救助為輔助,覆蓋城鄉、項目多樣、功能整合的社會救助體系框架。救助范圍逐步擴大,資金投入逐年增多,有力促進了基本民生的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2013年,全區農村牧區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分別達到年人均2962元和月人均181元,排在全國第8位和第5位。
為了完善制度和配套措施,自治區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認定標準體系、規范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審核審批程序、執行公示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規定,并明確了以城鄉低保對象數量配備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的具體標準。為了準確認定低保對象,防止“富人吃低保”,還在全區推廣開展了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目前40%地區已經建立了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開展了核對工作。
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劉國剛告訴記者,目前我區正在加快構建綜合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將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政策延伸到因家庭成員重病、重度殘疾、子女就學等原因造成的支出型貧困家庭,努力消除政策空白點,實現社會救助全覆蓋。同時加大對城鄉困難群眾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的救助力度,努力提高其生活水平。還要使農村牧區低保保障標準穩增緩提,適當擴大低保范圍,力爭到2017年實現農村牧區按戶施保和應保盡保。“全覆蓋的目標就是要讓農牧區老百姓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生活有保障。”劉國剛說。
為了實現全覆蓋的目標,民政廳正加強規范管理,從2014年起探索實施對農村牧區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工作。從救助申請、審核、審批等環節入手,完善制度措施,加大公示力度,從政策措施上保障農村牧區低保制度的公平和公正實施。自治區將定期派出由民政、財政、審計、監察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加大對地方政策落實、資金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監督檢查,確保中央和自治區的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
阿拉善盟:農牧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
這幾天,家住阿拉善經濟開發區烏斯太鎮的牧民陳有亮心情特別好,年滿60周歲的他領到了第一筆養老金。老人激動地逢人便說:“我放了一輩子的牧,從來沒有想到今天可以和城里人一樣每月領到工資。黨的政策好,我也跟著享了福!”
近年來,阿拉善盟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民生優先導向,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推行了農牧民養老保險政策、國家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實現了起步早、覆蓋廣、待遇高、發放及時足額的目標。截至2013年末,該盟農牧民參保達4.6141萬人,參保率達99%;月人均養老金331.6元,發放率達100%。
2004年,為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保障退牧還草后老年農牧民基本生活,在國家、自治區尚未出臺農牧民養老保險政策的情況下,阿拉善盟率先探索實施退牧還草等項目區農牧民養老保險試點,先后出臺了《退牧還草退牧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失地農牧民養老保險辦法》等,在當地建立了農牧區轉移務工人員和失地農牧民補充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推行了國家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拿出專項資金對基礎養老金、繳費補貼等進行補助,使農牧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2012年擴大了農牧民養老保險參保范圍,推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出臺了《阿拉善盟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增加了個人繳費檔次,提高了農牧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和個人繳費補貼。建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職能部門分工和工作職責,實現了農牧民養老保險從“要我保”到“我要保”的實質性的轉變,實現了“應保盡保”。
翁牛特旗:三榜公示把低保資金花在刀刃上
新春時節,赤峰市翁牛特旗東門外村年味正濃,鞭炮炸響后的硫磺味滿街彌漫。楊存榮正在自家的小院里曬太陽,“去年我家領到了3500多元的低保金,有了這筆錢,買油鹽醬醋,吃點零藥都夠了!”幾年前,老楊患腦血栓落下了后遺癥,兩條腿動不了。妻子外出做護工,每月也只有650元的收入。自從他家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后,楊存榮的生活開始有了轉機。
去年在翁牛特旗,2.78萬名像楊存榮一樣的農村牧區低保對象,平均每人都得到1700元的低保金。“翁旗的低保補助標準,每年都在以12%的速度增長!”旗民政局副局長劉子和說,每年旗財政都要拿出1600多萬元的資金來發放低保金,這對于年財政收入只有4.6億元的翁牛特旗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民生支出。
如何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旗里實行三榜公示制度,讓低保審核發放工作曬在陽光之下。所謂三榜公示,是指村組研究確定的低保對象名單在村務公開欄公示;鄉鎮經審核確認后第二次公示;旗民政局經審查無人情保、關系保等現象后,最后一次將低保戶的姓名、收入、家庭人口、補助標準等情況進行公示。三榜公示無異議后,低保戶才能拿到一卡通,按時領取低保金。村黨支部書記李才說:“過去村民總懷疑村干部以權謀私、優親厚友,這三張榜一貼出去,百姓的疑慮全消!”
通過這樣嚴格的審查和公示,去年全旗共有221名低保戶退出了低保,5580萬元低保資金發放到了真正需要救助的農牧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