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3 20:34:16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韜
中午口頭通知,深夜就來人拆除,沒有給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據,也沒有說明緣由。“亭主如果敢反抗,就被拘留了”。如今實施強拆的負責單位尚未找到,損失由亭主自行承擔。一夜之間,報刊亭主變成無業人員。(8月12日人民網)
先不說這報刊亭違不違建,它還真是咱們老百姓身邊不可缺少的生活組成部分,報紙雜志這些讀物,茶余飯后,休息之余都會讀一讀,看一看。現今社會,報刊亭的經營范圍,也不僅僅只是販賣報紙書刊,像是問路、買水、破零錢等等這些功能,簡直不能更快捷便利。而今相關部門“秒拆”報刊亭,試問這是想暴力給誰看?
不得不說,在城市形象與百姓生活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因顧及城市形象就“秒拆”報亭主的小屋,未免有點霸王硬上弓的意味。相對于政府和群眾來說,群眾永遠都是弱者,在對弱者執行處罰和管理的時候,執法者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像這次暴力秒拆,給人們帶來的只是震驚與傷痛,無疑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強拆”兩字用在執法者身上,凸顯出部分執法者不動腦筋想周全之策,而是抱著拆完了事,拆完再說的心態去解決問題。這樣容易造成“虎頭蛇尾”的局面。畢竟政府整治報刊亭,一方面為城市形象著想,更深層次上應該是為百姓的生活著想。若只拆不安置,免不了讓政府顏面掃地的結果,也是對社會穩定的不重視。作為執法者,總是不能設身處地的為百姓想一想,讓人們情何以堪?
如果說要將棚亭設置的更規范,那么在規范和合理之間,我們要如何掌握好這個尺度,筆者認為,在決定拆除這些經營類的違建建筑之前,先去將這些經營戶的后路找好,采取一個最人性,最穩妥的辦法來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對于拆除自己現有的經營場所沒有猶豫和難處,這樣解決的不僅僅是違建問題,還解決了之后可能發生的失業問題、信訪問題、和更加嚴重侵街占道擺攤問題。可謂一舉多得。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執法者若能提前想出一個周全之策再去執法,那暴力強拆這種事也許就不會發生,人民也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