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君:桃源居(深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
桃源居占地1.16平方公里,居住13000戶,57000人。社區建設初期,政府就正確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把社區基金會“扶上馬,送一程”。社區建設結束時,這些組織形成了社區公益集團:社會資金管資本,社區物業公司管經營,其他幾個社團組織協助政府公共服務,業主是社區服務的輸出者,也是社區福利的享有者。社區資本與公益組織形成了良性循環生態鏈。現在社區已經建立了一站式政府公共服務與一條龍社區公益配套服務,初步形成了以服務促管理的模式,社區成為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補充,成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橋梁,社區也由初期的政企合作發展到企社合作。
政府的成功引導將企業的責任轉化為了社會公益組織的資本,現在桃源居公益資本已達1億多元,年收益達650萬,其中三分之一用于社區基金會的長遠發展,其余全部用于各社區的基金會。桃源居的公益資產不僅要保值增值,還要保證每年為各個組織輸送資金,為了管好這些資本和資產,桃源居先后建立了有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參與的社區監事會和財務預算委員會。
眾所周知,物業管理與業主的矛盾也是有些地方存在的問題,鑒于此,桃源居公益中心成了物業中心的股東,業主是物業管理的主任,實現公共利益統一。2013年桃源居結束開發進入全面管理期,目的是實現企業的宗旨和使命,讓業主安居樂業。社區有了各類公益組織,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百姓的生活也悄悄發生變化:鄰里守望互助;陌生人逐漸熟悉;困難的人得到幫助;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環保志愿服務,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家庭主婦經過藝術和實踐類課程的熏陶,用她們推動搖籃的手推動社區的發展。文化活動豐富了,社區成了業主的舞臺,社區的居住、生態和人文環境都有了變化。
桃源居社區治理結出了累累碩果,桃源居社區基金會培育模式也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肯定。今年3月,深圳市出臺了基金會發展培育暫行辦法,社區基金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怎樣使慈善落地,社區怎樣培育基金會,如何籌資,籌資后怎么使用,如何讓民間資本成為社會資本等等,仍是需要探索的課題,為此,深圳市民政局、慈善會與桃源居共同發布了《社區慈善發展研究報告》,這其中既包含政府在基金會治理和社會治理中如何發揮作用的指導路徑,更彌補了空白,可以作為今后社區培育基金會的一個案例來進行研究。
我們不僅從實現中國夢去奮斗,還從實現桃源居夢奉獻自己的力量,希望每個社區都都有自己的基金會,挖掘社區的人才解決社區身邊的問題,只有社區基金會能擔當社區建立自保自救自助機制的重任,所以在有條件的地區要讓社區先富起來,要關注社區需求與開發資源的平臺,充分滿足民眾需求。因為社區基金會是社會的防風墻,是平安家庭的紐帶,是和諧社區的引導力,像社會的良藥,花小錢治百病。社區基金會將承擔重要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會改變社區治理的格局,也為生活賦予詩情畫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是夢想,家里錢財物資不在多,生活夠用就好,在充滿愛的家園里,社區基金會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