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農民工涌入城鎮,廣闊的農田化為鱗次櫛比的樓盤,全國各地一座座新興城市不斷崛起……作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城鎮化步伐。歷史慣性的力量如此強大,我們看到,各地城鎮化仍然難抑制大躍進的沖動,而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的變革之路依然布滿荊棘。很多地方借著城鎮化的名義“圈地造城”,急于求成地改變城市面貌,結果演變成單純的爭項目、上工程,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也大舉涌入中小城市占地,地方債務風險和中小城市房地產泡沫問題令人擔憂。
一般來說,人們用“城鎮化率”來反映城鎮化水平的高低,這一指標指的是一個地區常住的城鎮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但是,過去我國城鎮化發展目標設置超過正常合理速度,對城市定位太全,且管理方式瞬息萬變,因此造成了空城、鬼城等現象。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2014年的城鎮化率為54.77% ,如果2020年城鎮化率目標要達到60%,未來每年城鎮化率應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實現這樣的目標仍任重道遠。
盡管有專家學者認為要完成“十三五”城鎮化指標并沒有那么難,目前應考慮的不是調低指標。但是,由于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各種因素相互融和演進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規模和空間擴大的過程,因此,在科學預測城市化率的基礎上,未雨綢繆地布局未來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以盡可能地滿足未來城市增長的需求,這才是理性的和負責任的。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城鎮化成為“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但在新經濟常態下,新型城鎮化發展將不再一味追求速度的發展,不再簡單地將城鎮化看作經濟發展手段,城鎮化率不再是拉動GDP的硬指標,而是真正從造房建城轉向以人為核心。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城鎮化將從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
現代化的城鎮不應是建筑和道路堆積而成的“水泥森林”,而應是人與城鎮、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化”。誰是城鎮的主體?毫無疑問,是生活在城鎮中的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城鎮化,是“質量型”的城市化,是追求創新驅動的城鎮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因此,我們不能把城鎮化簡單等同于城市建設,而是要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轉變。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改善人們的居住和生產環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鎮,而且更要加注重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使其有充分選擇的空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從城鎮化的規模型擴張轉向人口城鎮化的有序發展,并以制度創新為重點,破題人口城鎮化,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城鎮化過程中的民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