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集群發展,長沙縣產業路徑選擇
時間:2016-04-06 12:20:15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蔡義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王英杰: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城市化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 

  概要

  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轉變為全國百強縣中西部第一的工業強縣,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產業集群化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專業化。堅持產業的集群發展是長沙縣的重要舉措,在項目引進上如何取舍,在產業鏈發展上如何引導,長沙縣的做法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引子

  改革開放之前,長沙縣并不具備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湖南省的工業重心一直都在湘潭和株洲,長沙縣作為武塘人民公社所在地,長久以來都被作為湖南農村、農業發展的重要代表。2012年,干杉鎮百祥村,這個占地9100多畝,人口3108人的小村子依然過著一邊去附近企業打工,一邊在家種地的安逸生活。2013年5月,湖南史上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第8個工廠,洽談了不到10個月就敲定落戶在此。2015年5月25日,首輛新朗逸轎車正式下線,除了發動機和底板,幾乎一輛車所有部件都在這個工廠生產、組裝。

  上海大眾為何將“大繡球”拋給長沙縣? 其實長沙縣對汽車產業也并不陌生。長沙縣的汽車產業一路走來,從農用車到汽車零配件、再到整車生產,從未中斷。20世紀80年代鄉鎮工業蓬勃發展時期,長沙縣果園汽車改裝廠就生產出湖南第一臺“桔洲”牌農用汽車,長沙縣農用車產銷量曾經占據全國農用車市場的1/3。榔梨的車身、暮云的內飾件、干杉的車橋、江背的車架、黃花的板簧等汽車零配件在全國頗有名氣,4個鄉鎮上規模的汽車配套生產企業有42家,年生產能力超過50億元。20世紀90年代北汽福田、梅花客車相繼投產,2000年后長豐獵豹、陜汽環通、廣汽三菱、廣汽菲亞特、博世科技、眾泰汽車、住友輪胎等國內外企業相繼選擇落戶長沙縣。大眾到來之前,已經有近200家汽車相關制造企業在長沙縣聚集和發展。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汽車產業的集群發展是長沙縣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寫照。

  一、背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近三十年來我國產業發展是第四次世界產業梯度轉移的結果,目前的轉移浪潮正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深入。中西部地區作為轉入地,產業選擇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吸引企業進入主要依靠的是土地資源、人力成本低。由于產業發展不是內部自下而上逐步升級而成,更多依賴于外部產業的進入,所以產業基礎不穩,政府對經濟可持續的控制能力略顯不足,往往形成工業增長依賴單一產業,產業發展依賴單一企業的局面。很多由珠三角轉移到內陸地區的企業,由于缺乏配套產業鏈和優質的營商環境,紛紛又將重心轉移回沿海。單純依靠優惠政策、人口紅利、廉價土地已難以為繼,如何借助產業梯次轉移優化自身產業結構,將外來企業與本地優勢相結合,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困擾主政者發展經濟的重要難題。

  集群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產業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及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在產業轉移浪潮中,產業集群的規模優勢、創新優勢、品牌優勢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2015年工信部還專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

  二、歷程:長沙縣產業集群發展回顧

  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一種偶然的經濟現象,它與經濟開放程度有很大關系,是市場配置資源、合理運用產業要素的客觀要求,是特定歷史背景、經濟制度、文化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條件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

  長沙縣從起步時期就開始關注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尊重產業多樣性和產業轉移升級階段特點,突出全產業鏈發展,從鄉鎮發展入手,以園區和龍頭企業為引領,注重創新和服務環境營造,以完善產業生態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以“飛鳥型”經濟結構起步

  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是長沙縣經濟騰飛的堅實基礎。早期村村點火的模式使各種現代生產資源要素借助市場的力量向長沙縣集中,后期的幾個主導產業也是在早期的產業基礎培育中初現端倪。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長沙縣以鄉鎮企業、糧食生產、多種經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形成以鄉鎮企業為主體,以種植業、養殖業為兩翼,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近郊“飛鳥型”經濟結構模式。1989年,長沙縣邁入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行列。1993年至1997年,在宏觀經濟環境持續偏緊的困難條件下,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調整力度,形成機械、建筑、輕紡、食品、化工五大支柱產業,整體素質和發展水平躍上新臺階,成為全省鄉鎮企業“十強縣”之首。2002年,在整個縣域經濟的份額中,鄉鎮企業仍占據“半壁江山”。

  2.強化園區發展,龍頭引領

  強化園區發展是長沙縣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抓手。園區發展促進了長沙縣經濟由內向內生型向外向開放型轉變,加速了行業龍頭和具有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的集聚,擴大了產業規模,保護了生態環境資源,為產業集群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2年,長沙縣委、縣政府按照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的精神,舉全縣之力在107國道和319國道交會處的星沙鎮,規劃14平方公里,設立星沙科工貿開發區,1994年星沙科工貿開發區升級為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被確定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同年梁穩根帶領他的創業伙伴落戶到這里,開始三一公司工程機械的征途。

  1997年,國家科技部批準開發區為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星沙工業高科技園,同年,長沙經開區迎來了首家世界500強企業——韓國LG公司的入駐。隨后,遠大空調、北汽福田、光南摩托、山河智能等企業陸續落戶園區。至1999年年底,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完成稅收1.8億元,園區經濟規模邁上了新臺階。2000年2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全縣工業形成以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等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工業經濟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近70%,農民新增收入的70%來自工業經濟,長沙縣由此躋身“工業強縣”。

  3.以全產業鏈模式,建立產業集群

  通過全產業鏈的構建、優化,加速產業集群的發展,是長沙縣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方式。

  2008年,長沙縣提出“打造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目標,依托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建立中國工程機械核心技術開發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完善工程機械的零部件、整機、銷售與服務的產業鏈,連續多年舉辦“中國(長沙)工程機械配套件博覽會”,邀請主機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深度融合、無縫對接。2013年建設的中國(長沙)工程機械交易展示中心,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配套最全,集工程機械研發、展示、交易、物流于一體的一站式全產業鏈平臺。

  以上海大眾為核心的汽車產業集群更為明顯。上海大眾投產后將貢獻每年1500億元的生產總值,相當于再造一個長沙經開區。大眾38家核心配套供應商企業,已經有31家落戶在長沙經開區范圍內。在提高制造能力之外,長沙縣又將目光聚焦在汽車后市場這一汽車產業鏈中最穩定的利潤來源上。面向新常態下的汽車后市場規?;?、集團化、網絡化特點,將榔梨、干杉作為中心,培育以汽車金融、汽車IT、汽車文化等為主的千億級的汽車后市場產業集群。同時,立足于培育汽車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從基礎設施入手,率先建設電動車充電樁、高額補貼電動汽車銷售,為進一步迎接汽車產業發展新方向做好準備。

  4.突出招才引智,全力支持科技創新

  “堅持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并舉,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兩翼齊飛,鼓勵支持自主創新?!?/p>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區域經濟只有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越走越遠,靠模仿、“山寨”永遠成不了氣候。長沙縣正在產業集群培育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著力推動縣域科技進步。

  2014年長沙縣R&D經費(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9%,在十強縣市中遙遙領先,遠高于國家“十二五”2.2%的發展目標,大幅度超過2014年湖南省2.09%和長沙市2.19%的發展水平,接近同期深圳4.1%的投入水平。長沙經開區管委會多次舉辦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加快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促進知識產權成果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同時,出臺《關于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意見》《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不斷提高知識產權的產出率和轉化率。目前,園區擁有省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4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11家,園區專利擁有量和專利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為廣攬天下英才,支持創新創業,長沙經開區制定了《招才引智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大力引進和培養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3年時間內投入2億元資金,為入區人才提供包括50萬—500萬元不等的項目資金扶持、50萬—150萬元不等的銀行貸款貼息、辦公住宅租金補貼、購房補貼、交通工具支持、稅收獎勵等全方位政策支持。
開發區還在美國硅谷設立了“長沙經開區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將招才引智的觸角延伸至海外。去年以來,先后接洽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50余批次,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較好的項目,達到了引進一批人才、帶動一批項目、促進一個產業的初衷。

  5.建立高效“服務型”政府

  “在政策優勢日益弱化的背景下,精簡、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逐漸成為吸引投資的重要砝碼?!痹L沙經開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吳京生介紹。

  服務項目就是服務發展。近年來,長沙縣發揮縣、區聯動優勢,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制度,確保重大項目招商、開建、投產。在上海大眾長沙工廠項目招商洽談過程中,“空中選地”模式成為“招商美談”,這也是大眾集團在中國投資史上第一次“空中考察”。德國大眾專家組來長沙經開區考察項目擬落戶地塊時間非常緊張,要求中方在短時間內盡可能提供項目用地最全面的信息。長沙經開區另辟蹊徑,緊急協調調度三一集團的直升機,邀請大眾方面主要負責人飛上天從空中看地,并在一天之內完成了德方對項目落地全部問題的解答和翻譯工作。一向嚴苛的德國專家對開發區的高效創新服務能力贊譽有加。建設中,長沙縣領導干部全力以赴,在短短3個月中,拆遷安置了1700多名群眾,完成了2500畝場地平整,創造了項目建設的多項“奇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贏得了德國投資商的高度評價。

  長沙縣和長沙經開區大力倡導“圍墻法則”,即“圍墻內的事情政府不干預,圍墻外的事情企業不操心”。在全省首倡“寧靜日制度”“首犯不罰制度”,除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環保檢查、治安等部門以外,其他部門每月1—20日不得進入園區企業進行檢查、收費,同時規定企業首次違規以教育為主,免予處罰,讓企業感受到園區保姆式的周到服務。為提高行政審批效能,園區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成立了全程代辦中心,在全省率先實行了“全程代辦、限時辦結、效能問責”。

  簡政放權是改進行政服務的主要內容。針對行政審批資料多、程序復雜、手續煩瑣、耗時費力等影響投資環境的“痼疾”,長沙經開區主動對接上級簡政放權的文件規定,提出“凡是上級明令取消或沒有設定依據的,一律予以取消;凡是省、市內其他地市沒有保留的,一律不予保留”,破除包括行政干預在內的各種隱性壁壘,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區工商分局從改革商事登記制度著手,進一步優化流程,出臺了優化行政服務15條方便企業的具體舉措,深受企業好評。

  三、效果:三大集群交相輝映

  1978年全縣生產總值2.12億元,工業總產值6870萬元,財政收入1920萬元。到2014年,這三項數據分別為1100.6億元、2128.2億元、207.2億元,分別增長了519倍、3097倍、1079倍。2015年,長沙縣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大背景下,再進一步,從全國第九位晉升為第八位,連續八年居中西部第一。如今,長沙縣已發展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兩個千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后起之秀,正強力崛起。同時,上海大眾、藍思科技、克萊斯勒、中國通號等一批重點項目,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航輪裝配了馬力十足的引擎驅動。

  2007年,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組成的工程機械集群市值超過1000億元,盡管目前工程機械行業整體回落,但產業集群優勢依舊明顯。恒天九五生產的水利機械產銷兩旺,依然保持了15%的增速。鐵建重工的盾構機以優異的品質成功進入高鐵、地鐵、高速公路、南水北調等重大項目工地,大顯神威,逆勢上揚,其增幅高達60%。

  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了輕卡、重卡、轎車、越野車、新能源汽車等完整的產品體系,全部整車達產后產能超100萬輛。同時,先后引進了博世汽車、住友輪胎、卡斯馬、廣汽江森、日本電裝、馬瑞利等世界500強投資的配套企業,發動機、變速箱、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均可實現屬地配套?!爸袊嚠a業集群新板塊”呼之欲出。

  四、點評:產業集群發展應與三產聯動

  1.產業集群發展需要現代服務業作支撐

  長沙縣發展現代服務業迫在眉睫,應圍繞產業集群,加快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產業發展。2014年長沙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7 : 71.3 : 22.0調整為6.5 : 71.1 : 22.4,三次產業結構仍有待優化。服務業規模相對偏小,GDP占比小,現代服務業發展仍是制約長沙縣產業集群發展的短板?,F代物流、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總部經濟、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很低;金融、會計、法律、管理咨詢等商務服務業都還處于初級水平。

  2.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充分尊重、調動、發揮廣大企業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對中小企業政策支持和技術輔導,為廣大中小企業排憂解難。產業集群不僅要有搬遷來的主導產業和企業,更要營造良好的產業支持系統(各種配套企業、服務機構等)和產業外部環境(主要是基礎設施和政府服務)。中小企業是產業支持系統和產業外部服務環境質量的關鍵,只有中小企業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實現產業集群在本區域內的持久競爭力。這是未來若干年經濟欠發達地區需要著力打造的地方。

  3.推動本土企業與外來集群的結合

  外源型產業集群容易抑制內部產業體系完善。外源型產業集群往往形成一個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封閉網絡體系,一般企業很難加入其價值鏈。大眾汽車就是典型案例,現有配套產業均是其已有垂直生產網絡結構在新區域內的復制和延伸。外源性企業如何與本土企業形成互動,長沙縣原有的中小型汽車零配件企業如何融入新的生產網絡中,這是長沙縣下一步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