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王思敬今年五四青年節期間向新華社等媒體記者講述了他們那代人的青春故事。
1954年,年僅20歲的王思敬和同學們到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開啟了長達8年的留學生活。他“開發”出了一套“背書”方法,攻克了俄語難關。并經常在老師的帶領下,風餐露宿開展野外地質勘測實踐,常常一走就是半個多月。留學期間,他參與了不少大型水電站的建造過程,回國后,這些經歷都派上了大用場。
王思敬強調中學時期對人的影響和塑造,“我就讀的上海吳淞中學,圖書室門楹上掛著的‘祖國在召喚’五個大字,一直影響著我和同學們的深造和擇業。”
畢業歸國后,王思敬為若干國家重大水電工程和大型國防地下工程穩定性進行研究和論證,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護、礦山及環境工程以及工程地質力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績。
如今雖近耄耋之年,王思敬仍堅持在科研一線。在他看來,青年時代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歲月,要抓緊時間錘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的人。“在現代社會,個人很難預計未來的職業變化,因此,全面的能力和基本的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就是要時刻保持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