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09 12:21:52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蔡義鴻
【導語】2010年,蔡義鴻先生在《敢問城市化路在何方》中疾呼“中國不能重蹈西方污染式城市化覆轍”,彼時中國城鎮化率49.68%,土地財政依賴度尚在25%以下。15年后,當“智慧城市”“碳中和”成為新敘事,中國城鎮化率已攀升至67.00%,但“數字中國”的光鮮外皮下,土地資源消耗強度仍超發達國家3倍,南北城鎮化率差距擴大至18個百分點。從“千城一面”到“元宇宙造城”,這場承載著9億人命運的城市化轉型,正在科技賦能與路徑依賴的撕裂中尋找平衡點——?究竟需要怎樣的制度重構,才能讓“中國特色城市化”擺脫速度崇拜,真正回歸可持續發展??
一、科技賦能與路徑依賴:綠色轉型的雙重敘事
1、?肯定突破?
?低碳實踐?: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綠色建筑市場,2023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90%;深圳光明區通過“海綿城市+光伏屋頂”技術,年節水1200萬噸、減碳3.6萬噸。
?數字治理?:杭州“城市大腦”將交通延誤降低22%,雄安新區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地下管網全生命周期管理。
2、?現實困境?
?能耗悖論?:全國數據中心年耗電量突破30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4.3%,數字基建的“綠色光環”與能源消耗形成對沖。
?路徑慣性?: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仍占財政收入的28.7%,某中部省會新城規劃中,人工智能產業園與高爾夫球場仍在同一藍圖并存。
?核心矛盾?:當光伏板覆蓋樓頂時,西部某資源型城市仍在以0.8元/度的補貼電價吸引高耗能數據中心——技術躍進難掩“GDP至上”的治理慣性。

二、土地改革與利益固化:城鄉融合的未竟之戰
1、?制度創新?
?農民權益突破?:全國33個試點地區實現集體土地入市交易超5000億元;重慶地票制度累計為農民兌付土地權益金412億元。
?戶籍改革深化?:2.8億農民工中67.4%持有居住證,8900萬人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2、?深層梗阻?
?土地財政依賴?:某東部新城“產城融合”實踐中,工業用地均價僅為住宅用地的1/20,催生“以宅養工”畸形開發模式。
?權利懸置?:清華大學2023年調查顯示,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階段入學率僅72%,較城市戶籍學生低18個百分點。
?結構失衡?:當浙江德清農民通過集體土地分紅年增收萬元時,云南某縣仍在強推“農民上樓”運動,導致4600畝耕地“非糧化”。
三、治理升級與價值迷失:人本主義的時代考題
1、?理念進步?
?人本規劃?:成都“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85%城區人口;上海舊改三年行動惠及28萬戶居民,歷史風貌保護與電梯加裝同步推進。
?均衡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至4.2個百分點,打破“虹吸效應”初見成效。
2、?異化風險?
?技術崇拜?:某智慧城市試點將80%財政資金投入監控設備采購,社區養老中心卻因經費不足關閉。
?文化斷層?:蘇州古城年接待游客超1億人次,但原住民外流率已達63%,歷史街區淪為“拍照背景墻”。
?終極追問?:當“網紅城市”爭奪賽進入AR燈光秀階段,北京胡同里仍在為“老舊小區是否裝電梯”爭論不休——城市的溫度,是否正在算法與流量中消退?
【致原文作者】
蔡義鴻先生:
您在2010年強調的“城市化不能搞大躍進”,在今日愈發顯現前瞻性。15年間,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和5%的水資源,支撐起66%的城鎮化率,但“三區三線”劃定背后,仍有城市違規侵占生態保護區;“雙碳”目標下的光伏裝機量全球第一,但某新能源基地因消納不足年棄光率超30%。
您的警示正在應驗:當“數字中國”在某些地方異化為“數據中心圈地運動”,當“碳中和”淪為碳指標交易的投機游戲,我們或許需要重拾您文中的“系統思維”——?城市化不是技術的軍備競賽,而是對人地關系的重新校準?。
未來十年,中國城市化或需回歸三個原點:
?速度讓渡質量?:從“城鎮化率KPI”轉向“市民化質量評估體系”;
?工具回歸價值?:讓智慧城市技術服務于“老人無障礙出行”“兒童安全通學”等具體場景;
?土地重構權利?:將集體土地入市收益更多用于農民工子弟教育、新市民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
正如您在文末所言:“城市化需要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如今或許可以續寫后半句:?“更需要盡可能大的公平正義增量”?。

【原文】敢問城市化路在何方
刊發于《城市化》雜志2010年第12期
中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城市化道路?無疑成為主題為“十二五:中國城市化道路的歷史性選擇”的第四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峰會上各界政要、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以“實踐案例演講、行業專家點評、臺上臺下互動”的開放交流,就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
大家一致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絕不能步西方發達國家對資源破壞的后塵,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彎路,必須走統籌城鄉、城市與生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的路子,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走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此外,中國的城市化不能也不允許走初級工業化階段的城市化老路,必須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把城鎮化發展戰略放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位置上”、“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可以預見,未來5年,我國需要破解城市化進程中一系列難題,什么樣的城市化發展速度適合中國并不是取決于我們的意愿,而是取決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回顧英、法、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都帶來了嚴重生態破壞、資源過度利用、城市文化遺產被破壞,以及空氣、水、土壤嚴重污染等問題。我國土地資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與耕地、水資源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這一國情迫使我們必須走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之路。
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諸多矛盾和問題,需要統籌考慮中國經濟結構、勞動力再生產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城市化并不是讓人都住在城市,聚集在一起就是城市化了,也并非僅是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上樓”就萬事大吉了,城市化需要深入地考慮農民進城之后的就業、醫療、養老、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目前我國快速的城市化發展是以巨大的資源消耗、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代價的。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生態污染和環境破壞程度已日趨嚴重,在粗放的生產方式和失調的產業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中國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在短時間內加速城市化,更不能搞“大躍進”。
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中國國情,汲取世界各國城市化的經驗與教訓,避免跟風炒作和急功近利,切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各地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城市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把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結合起來,以宜居城市為目標,以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為核心,創新發展方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作者蔡義鴻系城市化網創始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